吉林人民广播电台深耕故土重传承金色
吉林人民广播电台
深耕故土重传承金色稻田描绘舒兰发展蓝图
九月的阳光洒在舒兰市一望无际的稻田里熠熠生辉,金色的稻壳里,晶莹剔透的白色米粒充盈饱满,微风吹过,稻田里便传出出如海浪般的“沙沙”声。
蔡兴宝是土生土长的舒兰人,从小看着父亲和爷爷在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当自己也能“扛起活儿”来的时候,他接下了父亲的“接力棒”,在这片稻田里一种就是半辈子。
“我是六八年生人,在七几年种稻子的时候全是那种牲畜,就是一般用牛或马来犁田,手工插秧,然后灌溉水一般利用河渠,这种引流灌溉方式。现在采用的一是泵灌泵渠,另外我们这个基地用的都是现代化的自动灌溉系统了,我们有感应系统,缺水了自动补水,满了之后自动停水,再不用人了。”
蔡兴宝回忆过往,向记者介绍,从前,舒兰市主要粮食作物是玉米,水稻种植户不仅少而且分散,生产出来的大米鱼龙混杂。年,蔡兴宝创立了舒兰市吉米粮食有限公司,并流转多亩水稻,制定统一的种植规范和产品标准,每年公司加工的吨优质大米都会早早地销售一空:“改革开放那年我应该是十岁左右,当时,分产到户第一年呢,我们这种稻谷的很少,就批一点点,当时的大米价格我的印象中是4毛钱左右,跟现在比没法比了,现在我们都卖到十几块了,从市场这块来说,我们翻了几十倍了,能感受到就是现代农业,包括现在的收入,跟30年前那有一个天翻地覆的一个变化。”
如今,在吉米粮食有限公司的种植基地里,多个品种的水稻样貌不一,米长的玻璃栈道下,鸭、鱼、蟹穿梭成趣……让这里成为了“能吃”、“能玩”、“能观光”的水稻基地。蔡兴宝指着稻梗编制的8米高“炎帝像”、“龙王像”介绍道:“这个是炎帝,大家都知道,他是那个水稻的鼻祖,这边呢有龙王,寓意是啥呢,风调雨顺,乌龟河蚌呢是环境共生的概念,现在也小有名气,每天接待都0多人。”
棵棵金穗缀满农民们的“创新智慧”,
粒粒大米饱含舒兰人的“土地乡情”,
现代化、机械化、自动化……
金色稻田描绘舒兰农业的广阔蓝图。
近几年,吉米粮食有限公司扩宽订单销售业务,从春季开始,基地里的水稻就纷纷被南方各大城市的客户“预订”了,等到秋天收获季一到,一袋袋饱满的新米就会配送到客户的家中,蔡兴宝骄傲地说,这都是“宝贝女儿”蔡雪的功劳:“品牌推广这块这几年由我女儿回来她主导的,包括网络建设,跟现在跟京东也成功签约了,每年我们在网销这一块已经突破五百万了,这是之前没想到的。”
27岁的蔡雪是一个名副其实的“90后”,穿着打扮时尚潮流,电商软件轻车熟路。她笑着对记者说,别看她的样子不像一个农民,她可在家乡的土地上拼搏了整整4年了:“其实呢,我当时在大学毕业之后呢,直接到了上海工作,当时在上海的工作其实还不错,薪资也很好,但是心里面一直惦记家里的事情,因为我父亲可以说是半个水稻专家了,他把家里的水稻种得很好,那我想能不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把家乡的好产品带出去呢,当时在犹豫了一个多月的时间之后,我决定,回到家乡。从一开始没有人脉,没有资源,然后一点点地积累客户,到了现在呢,我们的产品甚至已经一路销往到了国外,然后通过这四年的努力,我深深地感觉到我也可以成为一个可以说是‘新农人’了,我想未来的农村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除了蔡兴宝的吉米粮食有限公司,舒兰市还有永丰米业、农丰、学明专业种植合作社等多家品牌种植基地。为了合体打出“舒兰大米”的品牌,当地政府成立了舒兰市农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促进水稻种植集群集聚发展。公司董事长潘华谈起“舒兰大米”的品牌建设胸有成竹:“舒兰市呢,整体从资源看还是以农业为主,这么个农业大县,做强舒兰大米的同时就带动了整个农业产业的发展,包括旅游业的发展,振兴了农村经济,同时提升了整个舒兰的知名度。”
编辑/陈云龙
责任编辑/曾凡会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ulanzx.com/slsxw/49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