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直媒体看永吉多家中直媒体报道永吉丰收
金秋九月,秋风送爽,在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来临之际,永吉县成为中直媒体采访焦点,新华网、人民网、新华每日电讯、光明日报、经济日报、法制日报、解放军报等媒体纷纷到我县开展宣传采访活动。
新华网、新华每日电讯、光明日报、法制日报、解放军报
谱写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新华章——习近平总书记致全国亿万农民的丰收节祝愿温暖人心振奋精神
新华社北京9月23日电题:谱写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新华章——习近平总书记致全国亿万农民的丰收节祝愿温暖人心振奋精神
新华社记者
23日秋分节气这一天,大江南北亿万农民欢歌笑语,以不同方式庆祝自己的节日——第一个中国农民丰收节。经历春秋,汗水终于滋润出硕美果实,人们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中。
农,天下之大业也。2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代表党中央向全国亿万农民致以节日的问候和良好的祝愿,极大地激励和鼓舞了广大农民和基层农业工作者。
“农民丰收节的设立、习近平总书记的祝愿,让我们深感党中央对农业、农村、农民的高度重视。农业的前景很美好,农村的天地很广阔,农民的未来也更有盼头!”湖南省益阳市桃江县松木塘镇八一农场的农场主王志强激动地说。
23日一早,王志强就把头“跑猪”放出猪圈去山上撒欢。夜里下了一场秋雨,林间空气清润。“跑猪”的身影在苍翠的灌木丛中若隐若现。不一会儿,来自益阳、长沙等地的游客们到了,寂静的山林热闹起来。正值中秋节假期,游客们远道而来,就是为吃一口“高山跑猪肉”。这几年,别人家的猪销售困难,王志强的猪还没宰杀就被客户订走。
河南省驻马店市正阳县红旗种养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成在一片花生地里查看收获情况。“花生陆陆续续开始收了。今年长势非常好,收成非常理想!”他说,“农民每年就是盼丰收,所以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太有必要了!”
张成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是农业大国,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国之要。他对这句话印象最深,心情也格外振奋。
张成经营的合作社今年托管了3万多亩花生地,通过开展社会化服务得到了大伙认可。这几天合作社正在和村里签订下一季的托管合同,预计托管的小麦面积将达到20万亩以上。
这一天,沉浸在庆祝丰收节喜悦中的还有湖北省随县淮河镇高庄村的陈国忠。在当地庆祝丰收节的活动现场,他刚刚享受了一场乡土文化的盛宴。
“唱唱跳跳好热闹,都是咱们农民自己的节目,真有过节的气氛!”陈国忠说,习近平总书记的节日祝愿是对农民极大的激励和鼓舞。“有了自己的节日,有了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我们农民更有干劲了。”
村里越来越多在外务工的乡亲们返乡务农,镰刀锄头换成了大机器。而陈国忠几十年来从未离开过家里的10多亩地,家里种了10多亩水稻、1万袋香菇,每年收入有5万多元。他还打算考个驾照、买台小型货车。“路子越来越宽了。”他说。
“今年是农村改革4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40年来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这也是对小岗村的高度肯定。”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李锦柱,在当地庆祝丰收节的活动现场说,习近平总书记的祝愿让大家很激动、很振奋,在分享五谷丰登喜悦的同时更感受到党和国家对农民的重视和关怀。
今年2月,小岗村村民代表聚集在大包干纪念馆前,领取了第一次集体经济收益股权分红,每人到手元。小岗村成立了集体资产股份合作社并发放股权证,村民从“户户包田”实现了对村集体资产的“人人持股”。
“我们大力经营‘小岗’这一品牌,集体经济收益比去年好得多,今年老百姓的分红肯定比去年高。”他说,“我们要以欢庆农民丰收节为契机,调动农民的自豪感,凝聚起参与小岗村振兴的共识,团结起来一起干,把小岗村建设好!”
习近平总书记的祝愿,同样在东北一望无垠的黑土地上引起强烈反响。“我们更加喜悦自豪,心里更有底了、更有干劲了!”吉林省永吉县万昌镇的“新农人”张楠楠说,在推进乡村振兴的大战略中,大学生在农村天地大有可为。
28岁的张楠楠是既能飞又能教的“飞行教头”。此时,她正在一片稻田边上熟练操作着一台小型无人机,察看水稻收割情况,通过对讲机与收割机驾驶员沟通,调度着机械行进路线。机器轰鸣声中,金黄的稻谷被收进仓。
“我要持续打造自己农场的稻米品牌,让产自黄金水稻带的优质稻米对接更广阔的市场,好米卖出好价格。”她说。
每天早上6点准时到村部或农场,是江苏省泰州市高港区徐庄村第一书记徐勤生20多年来的习惯。23日一早,徐勤生起床后打开电视正好看到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国亿万农民祝贺中国农民丰收节的新闻。
“我们国家是个农业大国,农民终于有了自己的节日。”徐勤生高兴地说,“农村的春天到来了。我们要抓住机遇,把农村的各项工作实实在在地做好!”
徐勤生认为,做好农村工作要做到“脸熟、路熟、地熟”,经常到老百姓家里坐一坐。村干部要做好种粮大户的“指导员、服务员、参谋员、后勤员”。
在处处五谷丰登、瓜果飘香,亿万农民共庆丰年、分享喜悦之时,一曲乡村振兴的华彩乐章正在神州大地激荡响起!(记者董峻、高敬、唐兴、周楠、侯文坤、段续、郑生竹)
新华每日电讯、人民网
爱红妆 更恋稻香
吉林两位返乡大学生的“稻梦空间”
(-09-25)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要闻
▲左图:蔡雪手捧着刚收割的水稻(9月19日摄);右图:张楠楠行走在稻田间(9月18日摄)。 新华社记者许畅摄
新华社长春9月24日电(记者陈思武、段续)4年前穿梭在上海写字楼里、操着流利英语“谈笑有鸿儒”的蔡雪没想到,27岁的自己会在家乡吉林省舒兰市的田埂旁察看水稻长势、计算收购价格,盘算着如何把最好的大米卖到远方。她的“领地”,是耕种着公顷优质水稻的农丰水稻专业合作社。
距舒兰市约公里的永吉县,28岁的张楠楠经历相似:当初在长春做咖啡师的她也没想到,自己会开着越野车在田地里穿梭,还会成为村里唯一一名既能飞又能教植保无人机的“飞行教练”。她的“领空”,是自家农场的公顷稻田。
同属“90后”的蔡雪和张楠楠都自称“新农人”,不约而同从都市返回了广阔的乡村。
金秋时节的东北黑土地上,两位90后姑娘,在稻香里诉说青春。
归:既熟悉又陌生的家乡
大学毕业后,蔡雪在上海一家外贸企业拿着七八千元的月薪,在国际化都市生活,一切都让她很新鲜。
她笑称,返乡是被父亲“套路了”。“那时妈妈身体不好,爸爸建议我回来。”蔡雪说。
从小生活的村子,既熟悉又陌生。习惯了城市生活,蔡雪刚回来时很不适应乡村的宁静:在上海,下班后能和朋友去酒吧小聚,而在村里,晚饭后村道上已难见到人。她一度动摇:是不是走错了?
同样的怀疑也曾让张楠楠心里打鼓:念大学不就是为了不再回来?空有一身抱负却只能回村?咖啡、下午茶、电影……张楠楠过去向往“小资”生活,如今却在“种地”,对比鲜明。
最终,两名“90后”返乡女大学生觉得,踏实干下去,自会有答案。两人的家乡同处黑土地黄金水稻带,家里都是当地种粮大户。
她们返乡要延续的,并不是祖祖辈辈面朝稻田背朝天的传统耕作方式。生活在新时代,蔡雪和张楠楠有了更多想法:种植面积越来越大,生产技术更需与时俱进;稻米品质优良,品牌还要更响亮;农业已不仅仅是种地,必须全方位谋划……
“我坚信能用知识做更多事。”张楠楠说。
去:在广阔田野里挥洒青春
农村天地大有可为,但施展抱负并非一帆风顺。“不就是种地?产量大了就能赚钱。”张楠楠回想起当初的念头说,“可真干起来,苦累自不必说,种地的学问够学一辈子。”
秋收就是一场战役。今天收哪块地?几台收割机作业?雇多少人?新稻分几批加工?……无数事情需要处理,张楠楠在飞奔。
再把时间线拉长到一整年,育苗、插秧、施肥、除草……农时衔接必须严丝合缝,如果每个环节都往前抢,自家水稻就能抢先上市,卖个好价。
干旱、多雨、大风等灾害最令人发愁。“受台风影响今年倒伏比较多,趴在水里的水稻容易生芽,如不及时处理,品质就会受影响。”张楠楠说。应对自然灾害,是扎根农业的必修课,需要“大心脏”。
“既要关心产量,更要关心质量,还要打造品牌。”蔡雪说。理念的冲突曾让她头疼,为提高产量,一些农民加大了化肥农药的使用,但却会让肥沃的黑土地加速板结。
改变非朝夕之功。为了推广有机水稻,她和父亲发动50户村民成立合作社,统一采购、种植、销售,平均每人能增收1万多元。“分红时,农民的笑脸让我更加认同自己的选择。”蔡雪说。
来:农业的未来已来
返乡后,蔡雪主要负责打造品牌和对外销售,一年几乎有一半时间在外出差。穿上正装,稍加打扮她就会变成漂亮的都市白领;而穿上工装,又可以自如地游走在稻田间。
车间里,工人正将紫薯和玉米制成的紫色、黄色“大米”与优质小町稻米混合、封装,契合粗细粮搭配的饮食风尚。“这想法是我琢磨出来的。”蔡雪说。
而在稻田里,合作社分块测试种植的种水稻品种成熟在望,木栈道、玻璃栈道穿越其中,不时能见到游客留影。秋风阵阵,田里泛起金色稻浪,一望无垠的金黄让人沉醉。“这里是网红地标,我们专程来拍抖音。”一位市民说。
太阳能生物除虫灯、有机肥料施放、鸭蟹稻混合养殖……有机稻田里新设备布放有序。还没丰收,蔡雪已开始计划来年从种水稻中优选出最适宜的推广种植,在河边建几个观光大棚,发展乡村旅游,让稻田美景成为城里人的好去处。
“飞行员”张楠楠一边麻利地指挥着收割机作业,一边盘算着来年的无人机作业计划。“科技就是农业的未来,机械化种‘大田’,轻松快乐。”她说。
以前,给稻田做植保是体力活,数十人背着喷罐,在公顷稻田里干十几天。现在呢?三五个飞手在田埂边支起遮阳伞,摆上小桌,冲杯咖啡,七八架无人机闪转腾挪,3天就能搞定。
“以前在城里,我干的只是一项工作,而在农村,我是在做一番事业。”蔡雪说。
经济日报
高端规划高位发展
——吉林永吉着力推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升级
吉林省永吉县位于长白山向松嫩平原过渡地带,水资源丰富,地处北纬43°,是世界公认的黄金水稻带,有年的水稻种植历史。永吉依托自然和文化禀赋,以现代工业、现代科技和现代经济管理办法,使农业生产力发展到世界先进水平,成为国家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内陆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全国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年,永吉县成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连续两年综合考评吉林省第一,成为吉林省现代农业建设排头兵。
年初,吉林省委、省政府实施长吉产业创新发展示范区战略,把以永吉万昌为核心的万公顷绿色水稻生产基地确定为现代农业发展万昌先导区。永吉县委、县政府以高端规划建设,高位推进工作机制,高度整合涉农资金,全力推进特色农业和农村改革,打造万昌先导区。围绕全面实现农业现代化,永吉县着力强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将万昌先导区建设成万公顷高标准水田展示区、特色农业产业发展集聚区、多功能温泉度假旅游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区、深化农村改革试验区。
永吉创新农业经营体系升级版,全面完成了土地确权工作任务,培育了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户,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8户,农民专业合作社个,家庭农场个,流转土地38万亩。年,先导区20万亩农田全部建设成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高产稳产、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的网格化超高标准农田,区内的水田生产实现了全程机械化。
积极推动互联网+现代农业,永吉建设了全县信息化平台,构建了农业物联网测控体系。建设了三农服务超市,创新实践了高级会员私人定制模式、空心村农民带地养老模式、村党支部+工商资本的村企合一模式。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在淘宝、京东等全国性电商平台拓展销售渠道,将好米变成了名米。
建立国家粳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吉林试验站,打造首都粮源保障基地,永吉建设了粳稻生产加工园区、智能化水稻育苗工厂,实施飞机航化作业,采用鸭稻共生、稻中有蟹、以蜂除害等生物技术。应用地膜覆盖栽培和节水灌溉等技术集成,打造全国最大的紫苏生产、加工、集散、出口基地,国家级藜麦麦高产示范基地,以及东北最大的芦笋产业基地。
畜牧业突出精品生态,以国家级百万头生猪标准化养殖示范区建设为载体,充分发挥了无疫区建设的优势,重点抓好优势产业基地建设,实现畜牧业生产专业化,扩大了牧业养殖总量,持续增强牧业综合生产能力。
永吉着力发展休闲农业,开发吉林卓远温泉、安置农场地热温泉,提升吉林玉汤泉,着力打造以健康、生态、休闲为主题,以设施观光农业为核心,以餐饮娱乐、温泉养生、养老休闲、果蔬采摘、农事体验为一体的温泉旅游带。利用连片绿色水稻资源优势,建设稻梦天地,打造了吉林首家农业公园。
如今高标准农田建设已经初具规模,产业发展形成专业化、区域化的格局,产业化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农业经营体系不断升级,五区建设总体框架体系已经形成。万昌先导区已成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国家级绿色水稻种植标准化示范区,还是联合国工发组织确认的绿色产业科技示范园,区域内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近60户,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农产品加工产业群。
目前,永吉万昌大米已获国家原产地标识认证、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三重保护。预计到年,永吉县将在吉林率先全面实现农业现代化,实现真示范、可复制、能推广的目标。
记者王天武
编辑:王学强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ulanzx.com/slsxw/49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