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日报条新作为带来新变化
吉林日报
新作为带来新变化——舒兰市“三农”经济助推乡村振兴
登上凤凰山远眺,美丽的舒兰一派丰收景象。
从老牛拉车耕地到现代农业;从接代种田到职业农民;从生产大队到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再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素有“果实”之城美誉的舒兰市,在改革开放40年里,农业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农民幸福指数不断提高。
舒兰市不断加大“舒兰大米”品牌建设力度,本着“农业做优”战略,以建设现代农业生态市为目标,确定了高标准、高品质、高效益的品牌建设思路。图为舒兰市永丰米业公司包装车间。
年,舒兰市农林牧渔总产值万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到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农业农村经济取得了跨越式发展,农村居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
舒兰市将现代农业与观光旅游相结合,走出了一条创新发展的新路。
“创新式发展,稻田变公园”。平安镇“净土稻心”田园综合体里,溪河镇吉米稻香乡村现代有机农场内,稻田间鸭鸣蟹游,玻璃栈道下花团锦簇,田埂变成观光木栈道,彩色水稻长势喜人,游客络绎不绝;在永丰米业的加工车间、包装车间内,机器高速运转、工人们干劲十足;深秋的舒兰,丰收的场面犹如电影大片。
舒兰市不断加大投入,动员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将美丽乡村建设变成重塑乡村价值的重要载体。图为舒兰农村的文化墙。
如今,舒兰市已被确定为国家首批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暨农业绿色发展试点先行区、中国生态稻米之乡。舒兰大米先后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中国粮油行业十大影响力品牌。
近年来,舒兰农村的人居环境不断改善,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行走在舒兰市溪河镇松凤村,二层小楼房前屋后干净整洁,村民悠闲地晾晒秋菜,孩童在仿古文化墙前嬉戏玩耍,平坦的水泥路直通村民家门口……一幅清新美丽的新农村画卷尽收眼底。
本报记者丁 研
通讯员徐长友
摄影报道
吉林日报
稻花香里创新业——记舒兰市龙兴家庭农场农场主都兴海
本报记者张力军
“今年水稻又是个丰收年,我这公顷地,大概纯收入万元左右。”说这话的是舒兰市龙兴家庭农场农场主都兴海。
今年45岁的都兴海是吉林市劳模、优秀人大代表,也是舒兰市法特镇王大村地地道道的农民。年,19岁的他职业高中毕业后,回到家乡,成为职业农民,水稻田一种就是20多年。
从承包几公顷地开始,都兴海不断扩大种植规模。到年时,他经营的土地规模突破了公顷,也正是在这一年,都兴海成立了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立志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他花高价流转乡亲们的土地,合同一订3年,仅流转费一次就拿出0多万元。年,他又联合附近3个乡镇的农民,成立了百联众兴合作联社,意在让大家全都兴旺起来。在他的带动下,合作社流转土地达到0公顷。他的家庭农场经营规模一度达到公顷,规模大了,管理就成了问题,为了保证种植水平,保证水稻质量,近两年来他把规模控制在公顷左右。今年,他的家庭农场已拥有种植面积多公顷,年产水稻万斤,产值达余万元,带动附近村民多户。他告诉记者,现在全屯多户人家,真正种地的,除了他,只剩10余户,其他农户因为流转了土地,腾出劳动力去打工,户均增收在5万元以上。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作为农业大县的舒兰市,巧抓地处北纬43度黄金水稻种植带的优势,积极打造舒兰大米品牌,越来越多的生意向都兴海扑面而来。他种的品种都是受市场欢迎的稻花香、小粒香和超级稻。年,中粮集团与他签订了每年2万亩的订单种植合同;近日,山东豪德集团与他的家庭农场以每斤7元钱的价格签订了每年3万斤的销售合同,都兴海的“稻”路越走越宽。
都兴海从小生活成长在农家,曾经度过艰辛的日子。还是在上小学时,他就经常帮着家里下地干农活。他回忆说:“那时候家里有2公顷多地,又外包了2公顷多地,从种到收全靠人工,根本没有什么机械可用,拼死拼活干一年,一亩地能打斤水稻,也就是收入多元。”实现水稻种植机械化也成了他的一个梦。
今年夏天,他参加了省农业农村厅和省外办组织的赴法国学习考察。在法国期间,他亲眼见到了法国农业的高度现代化,几百公顷土地,从产到收只需三四个人经营。他认识到,要想做到农业产业,机械化是必由之路。他先后投入多万元,购置农机。现在他的农场里拥有11台大型插秧机、11台大型拖拉机、3台植保机、2台秸秆打包机等农用设备。今年,又投入多万元新上了烘干塔等设备,实现了全程机械化、规模化生产。
“小时候烧火的柴禾都不够用,现在秸秆需要回收;从前种地累哭过,现在全程机械化;从前种的是普通水稻,现在种的是稻花香;从前借钱过日子,现在带着别人赚钱。”回忆起这几十年来的变化都兴海是这样描述的。
对于未来,他有着自己的计划,他认为不能只把眼光放在种水稻上,还应该引进一些产量更高、效益更好的农作物。这些,我必须先带个头儿,等见了效益,乡亲们都接受了,就推广开来。这样才能不断带动乡亲们致富,持续为乡村振兴助力。
他说:“那时候国家越来越强大,科技越来越发达,几百亩的稻田三四个人就可以种完,让我的儿子继续传承,将自己的农场做成百年企业。我应该是背着手出谋划策,但我会告诉他们‘有苦才有甜’。”
编辑/张 蕾
责任编辑/曾凡会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ulanzx.com/slsxw/48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