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你知道黄河壶口景区的正确打开方式吗中

黄河,又被称作“母亲河”

中国从没有一座河流承担如此赞誉和责任

几千年来,蜿蜒千里

她从一而终孕育、耕耘着华夏文明

但当黄河流经这一处地方时

便会与其温润的母亲形象大相径庭

黄河在这里变得暴戾激进、荡气回肠

黄河·壶口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闻,黄驹千骑裹沙去,百米壶口惊雷声。

黄河壶口瀑布风景名胜区,地处晋陕大峡谷中段,两岸夹山,滔滔黄河到此被两岸苍山挟持,束缚在狭窄的石谷中,米余宽的洪流骤然收束为50余米,这时河水奔腾怒啸,山鸣谷应,形如巨壶沸腾,最后从20余米高的断层石崖飞泻直下,跌入30余米宽的石槽之中。

先秦古籍《书·禹贡》中曾这样记载壶口瀑布:

“盖河漩涡,如一壶然。”

这短短八字将壶口之特点与气势描写的淋漓尽致。听之如万马奔腾,视之如巨龙鼓浪,波浪翻滚,惊涛怒吼,震声数里,其形如巨壶沸腾,故名壶口瀑布。

四季看壶口

壶口之美,美于其变。

壶口瀑布四季之壮美皆有可论之处。

春季,在瀑布的落凌期内,河道里的冰层,层层断裂,“壶口”内的冰凌们纷纷坠落。

夏季,壶口会出现3条叉流,形成不同的落差,并且高度在不断的变化,错落有致蔚为壮观。

秋季,红叶夹于两岸,瀑布高悬30余米,水帘挂入云端,景色壮观。

冬季,秦晋长峡冰封雪冻,不少河段成为天然冰桥,往日飞瀑高悬处,挂满冰凌。

然而,你认为壶口景区只有壶口瀑布这一个去处吗?那你就太天真了!

壶口景区集黄河、峡谷、古渡小镇、十里龙槽、孟门山、大禹庙等诸多景点为一体,形成“一心,一环,四线,八区,十景”的景区结构,修建了南北游客中心、开通了区间车、激活了现有服务设施,串联起各文化景点。

除此之外,建成的古渡口小镇、观瀑舫、4D巨幕影院、黄河大合唱实景演艺等多个文化景点。

未来将继续开发水上航线游览、低空飞行游览、黄河漂流、黄河祭祀表演、旱地行船表演、冼星海纪念园、自驾游营地等多类体验项目!

别急,小编这就告诉你壶口景区的正确打开方式!

古渡口小镇

客船星集如鱼贯相连,店铺林立似雁行不绝。

这说的可不是清明上河图,而是著名的壶口古渡口,也称圪针滩古渡口。

依托黄河打造的古渡口文化、旅游度假及休闲体验空间。集时尚餐饮、特色小吃、时尚文化零售、精品窑宿、民俗文化体验与展示、文化茶馆、儿童游乐、商务休闲等功能为一体的复合型文化旅游小镇。

在这里你可以享受吃、住、游、娱、购全方位、多样化的服务,体验不同地区的独特文化氛围,包你乐不思蜀~

十里龙槽

壶口至孟门约5公里,在这段多米宽的箱形峡谷的底部,黄河水流下切,形成一条30—50米宽,10—20米的深槽。黄河水从壶口奔涌下泻后,以每秒数千立方米的巨大流量归于此槽。由于传说它为龙身穿凿,故取名“十里龙槽”,也称“十里龙壕”。

九河之蹬孟门山

相传这两个小岛原为一山,阴塞河道,引起洪水四溢,大禹治水时,把此山一劈为二,导水畅流。此二岛,远眺如舟,近观似山,俯视若门。又传说古时.孟家兄弟的后代被河水冲走,曾在这里获救,故将此二岛称为孟门山,古诗有“四时雾雨迷壶口,两岸波涛撼孟门”的佳句。

观瀑舫

观瀑舫位于壶口瀑布陕西一侧景点内,是观赏壶口瀑布的绝佳地点。

除上述引人入胜的景点之外

壶口瀑布景区还会带给你关于陕北民俗及窑洞建筑文化的别样体验~

来壶口景区,怎可错过大型山河交响实景演出《黄河大合唱》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

当湍急吟啸的黄河急流与威武壮烈的歌声

交织在一起

是如此的激动人心!

在壶口你可以凭栏赏黄河之景,

枕涛声入眠、品陕北美食、

畅游壶口瀑布、倾听历史传说、

赶黄河老市集、感受陕北风情、

春赏桃花满江,夏听旱天雷鸣,

秋触晴空撒雨,冬看十里冰河,

在壶口旅游,你会更自在、更轻松、更惬意、更舒适!

怎么样?

心动了吗?

心动就赶快约起来!!

Tips:

西安——壶口乘车路线:西安纺织城客运站有西安至壶口专线大巴,每天两班车,分别为早上8:00和下午13:20,全程为千米,行程约为4小时。

西安——壶口自驾路线:西安未央北方向上包茂高速,太原/兰州出口离开,进入青蓝高速,到壶口出口下高速,进入过道行驶4.6公里到达景区。全省公里,需要3小时。

黄河,中国北部大河,全长约公里,流域面积约平方公里。世界第五大长河,中国第二长河。

黄河发源于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查哈西拉山的扎曲,北麓的卡日曲,和星宿海西的约古宗列曲,呈“几”字形。自西向东分别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自治区),最后流入渤海。

黄河中上游以山地为主,中下游以平原、丘陵为主。由于河流中段流经中国黄土高原地区,因此夹带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它也被称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但是在中国历史上,黄河下游的改道给人类文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黄河是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源地,中国人称其为“母亲河”。每年都会生产十六亿吨泥沙,其中有十二亿吨流入大海,剩下四亿吨长年留在黄河下游,形成冲积平原,有利于种植。

年4月1日起黄河流域实行禁渔期制度。

黄河的孕育、诞生、发展受制于地史期内的地质作用,以地壳变动产生的构造运动为外营力,以水文地理条件下本身产生的侵蚀、搬运、堆积为内营力。在成河的历史过程中,运动不息,与时俱进。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与黄河下游的泥沙堆积在史前地质时期就在进行,史后受人类活动的影响与日俱增。根据多方面的研究,古黄河有三个发展阶段:第三纪至第四纪的早更新世为古黄河孕育期。第四纪中更新世(距今万年~10万年)古黄河诞生成长期。晚更新世(距今10万年~1万年)黄河形成海洋水系。

历史时期黄河在上中游平原河段,河道也曾有过演变,有的变迁还很大。如内蒙古河套河段,年以前磴口以下,主要分为两支,北支为主流,走阴山脚下称为乌加河,南支即今黄河。年西山嘴以北乌加河下游淤塞断流约15公里,南支遂成为主流,北支已成为后套灌区的退水渠。龙门~潼关河道摆动也较大。不过,这些河段演变对整个黄河发育来说影响不大。黄河的河道变迁主要发生在下游。

历史上黄河下游河道变迁的范围,大致北到海河,南达江淮。据历史文献记载,黄河下游决口泛滥余次,较大的改道有20多次。

青海省玛多县多石峡以上地区为河源区,面积为2.28万平方公里,青海省玛多县黄河源区是青海高原的一部分,属湖盆宽谷带,海拔在米以上。盆地四周,山势雄浑,西有雅拉达泽山,东有阿尼玛卿山(又称积石山),北有布尔汗布达山脉,南以巴颜喀拉山与长江流域为界。湖盆西端的约古宗列,是黄河发源地。

星宿海以上有三支:扎曲、约古宗列曲和卡日曲。扎曲,居于最北部,发源于查哈西拉山,河长70千米,河道窄,支流少,水量有限,一年中大部分时间断流。约古宗列曲,位于星宿海西,在三条上源中居中,发源于约古列宗盆地西南隅,海拔米,水量甚小,为宽1.0-1.5米,深0.1-0.2米的小溪。南部支流为卡日曲,发源于巴颜喀拉山支脉各姿各雅山的北麓,海拔米,有5处泉水从谷中涌出,汇成宽约3米,深0.3-0.5米,流速约3米/秒的一条小河,河流终年有水。

最早有关黄河源的记载是战国时代的《尚书·禹贡》,有“导河积石,至于龙门”之说。所指“积石”,在今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附近,距河源尚有相当的距离。唐太宗贞观九年(公元年),侯君集与李道宗奉命征击吐谷浑,兵次星宿川(即星宿海)达柏海(即扎陵湖)望积石山,观览河源。唐穆宗长庆元年(公元年)刘元鼎奉使入蕃,途经河源区,得知河源出紫山(即今巴颜喀拉山)。

正式派员勘察河源,是在元代至元十七年(年),世祖命荣禄公都实为招讨使,佩金虎符,往求河源,历时4个月,查明两大湖的位置(元史称“二巨泽”,合称“阿剌脑儿”),并上溯到星宿海,之后绘出黄河源地区最早的地图。

清康熙四十三年(年),命拉锡、舒兰探河源。探源后他们绘有《星宿河源图》,并撰有《河源记》,指出“源出三支河”东流入扎陵湖,均可当作黄河源。康熙五十六年(年),遣喇嘛楚尔沁藏布、兰木占巴等前往河源测图。乾隆年间齐召南撰写的《水道提纲》中指出:黄河上源三条河(黄河源头北源为扎曲,中源为约约古宗列曲(即玛曲),南源为卡日曲),中间一条叫阿尔坦河(即玛曲)是黄河的“本源”。

年黄委会组织黄河河源查勘队,进行黄河河源及从通天河调水入黄可能性的查勘测量,历时4个月,确认历史上所指的玛曲是黄河正源。

年青海省人民政府和青海省军区邀请有关单位组成考察组,进行实地考察,提出卡日曲作为河源的建议(称多县文章载:南源为卡日曲,卡日曲源于各式冬雅和那扎仁,当为正源,理由有三:一源远流长,二水色与玛曲同,三水量较大。根据十万分之一航测地图测量,卡日曲比约古列宗曲长25千米。卡日曲流域面积为平方千米,约古宗列曲流域面积为平方千米。在卡日曲的和古宗列曲汇合处附近,测得卡日曲流量为6.3立方米/秒,测得约古宗列曲流量为2.5立方米/秒。据此年的黄河源头考察认定卡日曲为黄河正源。)。

年黄委会根据历史传统和各家意见确认玛曲为黄河正源,并在约古宗列盆地西南隅的玛曲曲果,东经95°59′24″,北纬35°01′18″处,树立了河源标志。

年三江源头科学考察队考察后认为,由于卡日曲比约古宗列曲长36.54公里,流量比约古宗列曲多两倍,按照国际上河流正源确定的三个标准,即“河源唯长、流量唯大、与主流方向一致”的标准,同时考虑流域面积、河流发育期、历史习惯,考察队建议在科考成果通过评审后,经过法定程序审核批准,将黄河源头定位于卡日曲。

干流走向

根据流域形成发育的地理、地质条件及水文情况,黄河干流河道可分黄河源头为上、中、下游和11个河段。

上游

河源至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的河口镇为上游,河道长.6公里,流域面积42.8万平方公里,占全河流域面积的53.8%。

黄河上游玛多县多石峡以上称河源区。河源当地称玛曲。“玛”即玛夏,藏语意为孔雀,“曲”是河,“玛曲”即孔雀河。孔雀河起始于约古宗列盆地西南隅卡日扎穷山的玛曲曲果日(意即黄河源头山),山坡前泉群汇集成东、中、西三股泉流,东股最大,当地藏民称它是玛曲曲果(黄河源头),星宿海其地理位置为东经95°59′24″及北纬35°01′18″。三股泉流汇合后,串联许多大小水泊,逐渐形成了一条6~9米宽的小河,东北流入约古宗列。

穿行在约古宗列盆地的河段,又称约古宗列曲,它串联大小水泊,蜿蜒东北行,穿过第一个峡谷——茫尕峡(长18公里)进入玛涌。玛涌即黄河滩,自茫尕峡出口至扎陵湖,东西长40公里,南北宽约20公里,黄河滩的西半部分就是著名的星宿海。

黄河流经星宿海,先后接纳西北方向流来的扎曲和西南方向流来的卡日曲,水量大增,继续东行约20公里,进入扎陵湖和鄂陵湖。出鄂陵湖东行65公里流经黄河上游第一座县城玛多县。

黄河河以上流域面积2万多平方公里,年水量5亿立方米,平时河面宽30~40米。

玛多至下河沿河段:河道长.4公里,水面落差米,是黄河水力资源的富矿区。黄河流经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交接地带,地质条件复杂。龙羊峡以上,大部位于青藏“歹”字型构造体系的首部,龙羊峡以下受祁吕贺“山”字型构造体系的控制,地壳扭曲,褶皱发育,形成了一系列走向北西或近乎东西向的大山。黄河流经这些山谷或沿着较大断裂发育,其水流方向多与山地走向正交或斜交,河谷忽宽忽窄,出现川峡相间的河谷形态。有最长的峡谷拉加峡、最窄的野狐峡、比降最陡的龙羊峡。

下河沿至河口镇河段:河道长公里,区间流域面积17.4万平方公里(含内流区),水面落差米,河道比降2.5?,是宽浅的平原型冲积河流。本河段

黄河在内蒙古河套平原

开始由南向北,至三盛公逐渐折向东流,到河口镇则又转向南流,构成为著名的“黄河河套”。下河沿至石嘴山一段,黄河流经富饶的宁夏平原,河道长公里,河宽~0米,比降为4.5?,河床由砂卵石组成。石嘴山至磴口,黄河穿行于乌兰布和沙漠与鄂尔多斯台地之间,河长88公里,比降2.9?,河床缩窄,局部地段有砾石基岩出露,水面宽~米,河道两岸沙丘起伏,一望无际。磴口至河口镇,黄河蜿蜒于内蒙古河套平原之上,河长公里,河宽~2米,比降1.3?,水流缓慢,是弯曲型的平原河道。

中游

黄河自河口镇至河南郑州市的桃花峪为中游。中游河段长.4公里,流域面积34.4万平方公里,占全流域面积的43.3%,落差米,平均比降7.4?。

黄河自河口镇急转南下,直至禹门口,飞流直下公里,水面跌落黄河在晋陕峡谷米,比降为8.4?。滚滚黄流,奔腾不息,将黄土高原分割两半,构成峡谷型河道。以河为界,左岸是山西省,右岸是陕西省,因之称晋陕峡谷。

晋陕峡谷位于鄂尔多斯地台向斜与山西地台背斜交界,构造较简单。本河段河道比较顺直,河谷谷底宽,绝大部分都在~米。峡谷两岸是广阔的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水土流失严重。支流水系特别发育,大于平方公里的支流有56条。本峡谷段流域面积11万平方公里,占全河集流面积的15%。区间支流平均每年向干流输送泥沙9亿吨,占全河年输沙量的56%,是黄河流域泥沙来源最多的地区。

晋陕峡谷河段,碛流较多,下段的壶口瀑布,是黄河干流唯一的瀑布。

晋陕峡谷的末端是龙门。这里形势险要,两岸断崖绝壁,犹如刀劈斧削。左岸的龙门山与右岸的梁山隔河对峙,使河宽缩至米左右。龙门是连接晋陕交通的古道渡口,历史上靠木船摆渡。解放后西安~侯马的铁路和公路,都在此通过,建有现代化的桥梁。

黄河出晋陕峡谷,河面豁然开阔,水流平缓。从禹门口至潼关,河道长公里,落差52米,比降4?。河谷宽3~15公里,平均宽8.5公里。河道滩槽明显,滩面宽阔,滩地面积达平方公里。滩面高出水面0.5~2.0米。本段河道冲淤变化剧烈,主流摆动频繁,有“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之说,属游荡性河道。禹门口至潼关区间流域面积18.5万平方公里,汇入的大支流有渭河和汾河。

黄河过潼关折向东流公里至河南郑州市桃花峪,落差米,平均比降6?。其中,三门峡以上公里的黄土峡谷,较为开阔。三门峡以下至孟津公里,河道穿行于中条山与崤山之间,是黄河最后的一个峡谷段,界于河南、山西之间,故称晋豫峡谷。三门峡至桃花峪区间大支流有洛河及沁河,区间流域面积4.2万平方公里,是黄河流域常见的暴雨中心。暴雨强度大,汇流迅速集中,产生的洪水来势猛,洪峰高,是黄河下游洪水的主要来源之一。孟津以下,是黄河由山区进入平原的过渡河段。南依邙山,北傍青风岭,部分地段修有堤防。

下游

黄河桃花峪至入海口为下游。流域面积2.3万平方公里,仅占全流域黄河入海处面积的3%,河道长.6公里,落差94米,比降上陡下缓,平均1.11?。下游河道横贯华北平原,绝大部分河段靠堤防约束。河道总面积平方公里。由于大量泥沙淤积,河道逐年抬高,河床高出背河地面3~5米,部分河段如河南封丘曹岗附近高出10米,是世界上著名的“地上悬河”,成为淮河、海河水系的分水岭。

受历史条件的限制,黄河下游现行河道呈上宽下窄的格局。桃花峪至兰考东坝头河段长公里,系明清河道,两岸堤防已有~年的历史。东坝头至陶城铺河段长公里,年黄河决口改道,泛流了20多年后才逐渐修筑堤防。陶城铺以下系大清河故道。

桃花峪~高村河段长.5公里,两岸一般堤距5~14公里,最宽达20公里,河道宽浅,河心多沙洲,水流散乱,冲淤变化剧烈,主流游荡不定,是典型的游荡性河道。由于水流受胶泥嘴、险工和高滩崖的制约,河道形成若干节点,对河势有一定的控导作用。过去由于主槽摆动,造成严重的滩地坍塌。据调查~年郑州至孙口河段每年平均塌失滩地53平方公里,其中绝大部分在高村以上。

高村至陶城铺河段,长公里。堤距1.5~8.5公里,主槽摆幅及速率,较游荡性河段小,一般在3~4公里,属于游荡性河道与弯曲性河道之间的过渡性河段。经过整治,河槽已渐趋稳定。陶城铺至利津河段,长多公里,堤距0.4~5公里,两岸险工、控导工程鳞次栉比,防护段长占河长的70%,河势已得到基本控制,平面变化不大,属于弯曲性河道。

利津以下是黄河的河口段。黄河河口位于渤海湾与莱州湾之间,滨海区海洋动力较弱,潮差一般1米左右,属弱潮多沙、摆动频繁的陆相河口。

由于黄河将大量泥沙输送到河口地区,大部分淤在滨海地带,填海造陆,塑造了黄河三角洲。随着黄河入海口的淤积——延伸——摆动,入海流路随之改道变迁。历史上利津以下河道多次改道,年后曾经三次有计划的人工改道,河口段河道长也不断变化。20世纪90年代黄河河口入海流路,是年人工改道流经清水沟后逐步淤积塑造的新河道。

来源|大秦网 百度百科

陕西省风景园林协会整合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赞赏

长按







































全国白癜风治疗专家简介
白癫风医院怎么样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ulanzx.com/slsxw/3697.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