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的酸枣树内丘文艺

主办:内丘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村里的酸枣树

赵永生

我老家内丘县南宋村村西,早年有一个沙土疙瘩,那上长满了酸枣树。酸枣树是家乡最常见的一种植物,田埂上,沟坡边,一株株、一簇簇到处可见。酸枣树大多一米多高,也有两三米高的,但很少见,树干是暗红色的。酸枣树在山坡上自生自长,没有人施肥,也没有人浇水。

小时候,我很讨厌酸枣树,因为它浑身是刺,每一串叶子生长处,都有一根针样的长刺,长刺的两侧,分别有一根像羊角一样的弯刺。乡亲们经常砍伐酸枣树扎篱笆,防止鸡狗牛羊等进入田园里糟蹋。我们这些贪玩的孩子,经常被酸枣树上的刺刺得流出血,有时慌乱之间被那些弯刺钩着,会钩下一块肉,那种痛苦真不好受。

被刺刺伤,大部分情况是因为摘酸枣吃。酸枣树在夏天开花后结出圆圆的果实,秋天成熟,由青变白,然后变成红色。酸枣最好吃的时候,莫过于从白色刚变成红色,摘一颗放进嘴里,酸酸的,甜甜的,味道好极了。

酸枣仁是一味名贵中药,我们内丘为主产区。明清时期即以闻名,以所产粒大饱满,皮紫红色,无核壳,品质最优,产量最大。具有静心、健胃、滋养、安神等多种疗效,被列为国家中药重点保护品种,经常有小商贩走街串巷收购,尤以离我们村不远的柳林镇,是全国最大的邢枣仁集散地。

一到秋天,我们就挎上篮子,到山坡上采摘酸枣,边摘边吃,回家后烧着火,把酸枣放到水里煮,把皮煮烂,再放到水里清洗、晾干,卖了换本子和铅笔。

酸枣果的味道很好,只是肉薄核大,和大枣比就逊色多了。有一个时期,人们打起改造酸枣品质的主意,于是掀起了轰轰烈烈的酸枣嫁接大枣活动。政府出资,从外地引进优良的大枣品种,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对酸枣树进行嫁接,当时取得了明显效果,嫁接成功了,而且两三年后结起了大枣。然而,最终由于水土不服和对气候不适应,加上牛羊啃噬,一棵棵枣树相继死亡。又是两三年过去了,当初曾经遍布山头崖下的枣树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酸枣树枝叶葳蕤,并结出累累硕果。

去年初秋,我回老家,发现乡亲们起早贪黑上山采摘酸枣。现在采摘的酸枣不用煮熟去皮,青的、红的、生枣都有人收购,价格还相当高,据说,酸枣果肉中含有多种维生素,而且是纯天然生长的绿色食品,人们利用酸枣果肉制作一种名贵的饮料,很受市场青睐供不应求,酸枣也随之身价倍增。只是没有从前采摘的多

究其原因,现在乡亲们要采摘酸枣,需要到外村的沟坡,要跑十几里地,家乡的沙土疙瘩,在40多年的光景里,成为村民盖房用土的最好土场,目前已挖成大坑,昔日的酸枣树早已不见影踪。许多地方的酸枣资源,都程度不同的受到破坏,产量普遍减少。好在当地政府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提出了保护野生酸枣的口号,并采取行动,加以实施,在柳林镇樊交台村建起了野生酸枣培育基地,不久将向全县推广。真希望家乡再有以前那么多野生酸枣,它不仅是家乡的风景,也是乡亲们心中的乡愁,还是乡亲们致富的新亮点。

作者简介:

赵永生,年3月生,内丘县大孟村镇南宋村人。医院院办公室主任、中国中医药报驻地记者、人民医师报特约记者、河北省中药文化交流协会会员、邢台市作家协会会员、内丘县作家协会副主席、内丘县扁鹊中医药文化交流协会副秘书长。高中时爱好写作,其散文处女作发表于八十年代唐山市冀东文艺杂志,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中医药报》《山西日报》《散文百家》《牛城晚报》等报刊。

敬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ulanzx.com/slsgr/1121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