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舒兰舒兰大地的抗日烽火萧军策反马
编前语
舒兰是一座美丽的果实之城,也是一方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热土。百年悠久历史、深厚文化底蕴,令这座魅力城市在创新发展浪潮中焕发出勃勃生机,似一颗璀璨明珠熠熠生辉。
这座美丽的小城有多少鲜为人知的故事?那些古老的文化印记您是否一一知晓?自即日起,“舒兰发布”将推出“文化舒兰”栏目,为您讲述舒兰更多精彩,敬请 ——萧军策反马玉刚
年9月23日,日军武装占领了舒兰,当时驻守舒兰的东北军步兵64团2营,共有4个连队,总兵力余人;其中两个连队留守县城,另外两个连队分别驻在水曲柳岗街和小城子。营长马玉刚、副营长方靖远,按照熙洽不抵抗的要求让日本人顺利进城;但他们2人心里却对日本人的到来愤愤不平,由于环境所迫使他们又不能直接与日寇对抗;同时,他们所属的4个连队又不是他们2人的嫡系部队,调动起来并不是那么得心应手。所以他们2人只好等待时机静观其变。
正在2人观望、苦闷、无奈之中,他们在东北陆军讲武堂同学萧军突然来到了舒兰。
萧军(~),原名刘鸿霖,年7月3日出生于辽宁省锦州市义县沈家台镇下碾盘沟村(现锦州市凌海所属大碾乡)。曾入本村私塾和本县小学学习。
年考入张学良在沈阳办的东北陆军讲武堂第七期,学习法律和军事。年毕业前夕,因打抱不平被开除。后来他到二十四旅作见习官,又在东北宪兵教导处任少尉军事及武术教练。社会的动荡使他迷茫,不知道自己希望所在,也不知道自己的归属在何方。
9·18事变的爆发使萧军猛然醒悟,东北的大好河山沦陷,百姓为奴。东北军的不抵抗,他感觉自己不能再等下去了,决定自己去组织义勇军,进行抗日救国。他马上就想到了他的两个好朋友,在沈阳讲武堂的同学马玉刚和方靖远二人。他们都在舒兰驻军,一个任营长,一个任副营长,萧军认为只要他们二人同意他的想法,把那一个营的兵力拉出来,他们的义勇军就可以成立,以后可以再发展壮大。
萧军满怀信心的来到了舒兰。与萧军有同样想法的马、方二人,对萧军此时突然的到来,他们二人也知道了三分。他们都是好同学的关系,在二人为萧接风时提到了不能为日本人卖命,组建义勇军的想法,三人一拍即合。他们对时局的看法是相同的,特别是东北军的不抵抗,让他们感到了是军人的最大耻辱,而且现在又成为日本人卖命的伪军,真是没脸见世人。他们二人同意萧军的想法,想拉出去部队建立义勇军。可是他们二人虽然是营长,所属的四个连长没有一个是嫡系,和哪个也不敢说心里话;又有日本人在时刻监督驻县城部队的一举一动,就是想运作也得从长计议,且不可操之过急。
他们也有一个组建的计划,他们感觉驻水曲柳、小城的两个连长便于说话,经过几番联系,驻外地的那两个连长呼应他们起义的意向。谁能想到他们在与水曲柳、小城两地驻军连长联系时,有人泄露了消息;因此,二位营长要拉队伍抗战的事而暴漏了马脚。原来,驻守在舒兰县城的两个连长早就被日本人在暗中通过汉奸收买了;这两个连长有日本人撑腰根本就没把马、方二人放在眼里,他们早就买通在马、方身边的人,监视他们二人的一举一动,尽快的找他们二人的毛病,然后取而代之。这两个连长抓到他们上司的把柄以后,还没把事情做绝,他们二人安排手下给马、方送去由他们亲自签名的一封信,声称知道他们的所为,要他们交出一切财产,辞去营长职务,并限制他们在一天的时间内离开舒兰,否则格杀勿论。
马营长他们和萧军看信后,感到自己没有军队,两个光棍司令没有什么条件和他们讨价还价。即使水曲柳、小城的两个连队赶回舒兰,双方动武也是两败俱伤,最后建立义勇军的目的还是不能实现。权衡利弊、万般无奈还是接受退走的要求。因为,他们离开舒兰一共有十几个人,而且多是孩子、老人、妇女,所以,需要有马车送行。经过当时的袁县长调停,那两个连长看他们真的要走了,也就答应他们要求,安排了几辆大马车,还允许他们带了几支长、短枪作为路上自卫武器。
萧军和马营长他们在舒兰驻军的监视下,不得不离开舒兰,逃往哈尔滨。
萧军、马玉刚和方靖远他们想建立抗日救国义勇军的计划,就这样的扼杀在摇篮中,舒兰刚刚要点燃的抗日星火就这样熄灭了。
(待续)
编辑/王宇静
责任编辑/曾凡会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shulanzx.com/slsxw/85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