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战疫者吉林市急救中心夜空最亮的星

-《最美战疫者》-

传递抗疫正能量

走进战疫一线的逆行者,

传递全市合力抗疫正能量。

最美战疫者传递全市抗疫正能量与时间赛跑,是急救人工作的常态。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吉林市急救中心的医务工作人员承担着我市新冠肺炎密接、疑似、确诊患者以及所有发热患者的转运任务。在这里,急救人员24小时随时待命,做好生命转运线上的“逆行者”。

纪委书记

张志超

面对吉林市新冠肺炎的严峻形势,急救中心积极响应市卫生健康委的号召,全力以赴参与救治工作。急救中心纪委书记张志超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在工作最困难、群众最需要的时候不惧危险,顾全大局,主动请战,下沉一线,24小时坚守发热分站。他加强分站日常事务管理,督导疫情防控工作,解决职工遇到的困难,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力量。

综合办主任

谢朝辉

谢朝辉随赴京转运班凯旋归来那天起,就一直住在发热分站,以站为家,从此便开启了不分白天昼夜的工作模式,连续2个月没回家。他说,慢慢的我们已经习惯了在站里像在家里一样生活,在这里,我们一样能体会到家的温暖。以站为家,一“战”到底。谢朝辉在辛苦之中越来越感觉到:胜利不远了!

急救科科长

黄东华

黄东华作为转运吉林市第一例确诊病例的老急救人,再一次主动请战,“新购置的专用转运呼吸机参数复杂,病人健康情况不容乐观,我必须去!”。这一路的长途转运,风险远超过上一次,在他和护士喻露的悉心照护下,病医院,现已康复出院。

护理管理科科长

杨红枫

凌晨3点,杨红枫办公室的灯依旧亮着,桌子上摆满了感控工作的文件和表格。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她综合几所上级单位的措施,迅速制定出结合急救中心实际的、严格的消毒、院感防控、个人防护规范;亲身指导一线人员各种消杀细节,同时做好防护用品的调配,开展防控及医疗废物督导等,转运几十例确诊病例,中心无一人感染,感控工作得到了国家专家的称赞。

应急办负责人

王飞

作为疫情领导小组后勤保障组长,王飞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物资保障中。他会因每件物资的价格与卖家反复讲价,为了保障供应,他动用各种关系,广开门路,每一项物品的收发、保管,他都有明晰的帐目。疫情期间母亲不幸病逝,送别了母亲,擦开眼泪,他又战斗在防疫路上。

车务科负责人

徐振坤

他的年龄最大,他的资历最老。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没有豪言壮语,而是领命赴难,没有退避三舍,而是肝胆与共,为保障疫情转运正常运行,他是每天坚守在现场一直到最后的人,他主动为大家送餐,默默关心每一个人,即使鬓染霜雪,依旧铁马冰河入梦来。

调度科科长

王静

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王静主动参加值班,每天值守在调度指挥中心,接听报警电话,分析判断发热病人情况,有效调派车辆,没有休息过一天,转运最大的那几天,她也都一直战斗到深夜。在人员不足的情况下,做好大家的思想工作,讲形势,比担当,从自身做起,克服一切困难,坚守工作岗位。

总务科科长

易靖明

因疫情工作需要,急救中心还承担确诊病例的密切接触者转运任务,离开一线多年的易靖明此刻挺身而出,主动请战:“我会开车,又有经验,让我去。”他是唯一一名参与转运任务的职能科室科长,与一线普通驾驶员一样疾驰在路上,于是我们看到了穿着防护服,全副武装转运人员的他,依然还是最初熟悉的模样。

应急办

王野

舒兰市突发疫情牵动人心,作为一名执行过赴京转运过的医务人员,王野临危受命,带着丰富的转运经验火速支援,负责转运确诊、疑似、密接、发热患者。每日身着二级防护往返吉医院,还在舒兰支援10个昼夜,他再次用逆行的背影,托付了生命的重量。

医务科

李斌

疫情发生后的这些天,李斌没有睡过一个好觉,24小时值守在调度指挥中心,对每个呼救电话进行跟踪研判,与调度科科长一道准确分派出车任务,最大限度地保证了一线车组出车快速、安全。

车务科

邵帅

“六·一”儿童节当天,疫情防控任务仍在继续,在完成为各分中心运送防护物资工作后,邵帅路过自己家,站在楼下与3岁的女儿隔窗相望,对她摆摆手,“节日快乐,我的宝贝”。他的医院一名医务人员从武汉驰援回来后,又被派到医院支援,夫妻二人再次把孩子留给老人,双双投身第一线,把平安留给大家,把思念寄予小家。

综合办

温科峰

作为一名纪检工作人员,温科峰除了完成好本职工作外,还主动加入到密接转的队伍中。每次转运任务都是从下午开始,完成全部工作和消杀,常常要到后半夜,为了不耽误第二天的工作,他索性住在了单位,这一住就是半个多月未曾回家。

综合办

金晶

金晶参与执行到满洲里和牡丹江保障治愈患者返吉任务,最远的路程往返需要连续行驶将近公里,常常是星夜赶路,刚到目的地又马上返程,途中无法停车就餐她们用面包充饥,由于路途遥远,身体长时间在密闭狭小的车厢里蜷缩着,一路颠簸,疲惫不堪,导致出现晕车,可当任务来临时她依然选择向前。

临江分中心主任

马玲玲

为打赢新冠肺炎疫情,作为分中心主任的马玲玲已经连续在单位值守了21天。每日负责站内的消杀和人员体温检测,对执行任务车辆严格消毒,按防护要求监督车组人员佩戴防护用具,最大限度防控感染风险。

发热分站护士

喻露

疫情发生以来,半年时间,喻露的工作重心只有单位没有家。她是第一批进入到发热分站的人,也是为数不多坚守到最后的人,她骨子里总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头。入春时汗水浸湿的衣衫让人瑟瑟发抖,入夏时湿透的内服又暑热难耐,面对工作中的困难和挑战,她乐观的从容面对。

发热分站护士

赵丹

疫情期间,院前急救出车不断,反复出车使人心难免麻痹大意,即使在严密的防护下,急救工作仍是不能掉以轻心。赵丹在急救中心工作多年的老护士,尽可能多提醒、多约束,帮助大家提高警戒之心,防止医患间交叉感染。

发热分站护士

张君妍

在生活中,张君妍是个活泼开朗,乐于助人的95后女孩;在工作中,她严谨踏实,吃苦耐劳。4月18日开始到发热分站值班,在抗疫一线奋战50余天。有人问她,这样的工作不累吗?她笑呵呵地说:“纵使工作虐我千万遍,我依然待工作如初恋!”

发热分站护士

于良玉

疫情期间,发热分站的护士承担起给所有转运确诊或密接回来的急救车消杀工作,半夜一个人到外面去消杀是常事,于良玉说:“其实我挺胆小的,但是工作时就顾不了那么多,这就是我的工作,只要急救需求,愿意冲锋在前。”

发热分站驾驶员

林静宇

从1月22日成立发热转运分站那天开始,林静宇就没再回过家,24小时待命,他虽然年轻但干起活来一点不逊色于任何人。他的“小棉袄”才8个月大,春节以来,他几乎没陪过她几天,偶尔休息时,和家人视频,一看到自己的女儿,就忍不住红了眼眶。

发热分站驾驶员

孙操

这是耐力与体力的坚持,更是精神意志克服心理压力的较量。驾驶员孙操临时收到任务,前往舒兰支援,在来不及与亲人告别,甚至来不及带上换洗衣物,匆匆踏上逆行之旅,整整11天奋战在舒兰战疫一线,而他也是急救中心转运确诊病例最多的人。

发热分站驾驶员

高晓东

驾驶员高晓东,这个性格火爆的男人,干起活来也一样给力。在没有电梯,楼道内狭窄的情况下,他将担架放在自己的肩上,与医护人员将一名多斤重的患者从7楼一口气抬了下来,摸着方向盘,手一个劲儿地抖,回来才发现肩膀被磨掉了一大块皮。

发热分站急救员

陈伟

陈伟虽是一名急救员,但他自告奋勇的加入到了密接转运任务中,想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疫情期间,没地方理发,男生的头发越长越长,又热又影响个人防护,陈伟在家带来剪头的推子,主动为同事理发,大家都夸他理得好,就是越剪越短,大家听了都哭笑不得。

站前分中心医生

李雷

从发热分站,到报名成为入京转运班的队员,再回到分中心,这一路走来,李雷学习到了许多,也经历了许多,变得更成熟稳重,没变的是他助人为乐的“热情”。同事称他为“老黄牛”,有问题、遇到困难找他帮忙,他从来没有拒绝过任何人,总是会说一个字“好”。

江北分中心医生

赵会杰

如果夜里遇到特殊情况,也要随时响应。赵会杰说,值班期间,不能按时吃饭是常态,有时正吃饭,电话铃声响起,要立即出车,一顿饭只能分两三次吃。忙的时候,急救车还没开回分站,就又有急救电话打过来了。“说不准什么时候电话就来,刚开始觉得挺累的,现在慢慢都习惯了。”

江北分中心医生

尚海峰

尚海峰,在急救中心工作近20年,放弃休假,告别父母、妻儿,前往急救中心抗疫第一线。火线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从冬到春,从春到夏,无论是零下25℃的低温还是零上28℃的高温,一样的防护服,不一样的温度。夜以继日,连续作战,用实际行动践行自己入党申请书上的诺言。

松江分中心医生

苗露

疫情当下,全城封锁,仅有46天尚在襁褓中的小男孩,呼吸衰竭,生命垂危,急需转院救治,医生苗露急救车组接到任务,迅速反应,一路上,她不停的为小男孩做心肺复苏,防护服内不断滴下的汗水,浸透了衣裳也模糊了眼睛,但她没有停下她的动作。在九台高速口成功与长春急救中心交接,合力将小男孩转运到吉大一院救治。

站前分中心医生

高庆欣

作为院前急救医生,以往转运危重病患时突出的是一个“快”字,现在疫情当前,高庆欣发现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ulanzx.com/slsxw/8506.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