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干部成长记丨60后黄再军我把乡亲

每一个电力扶贫干部都像一颗星星

也许他们能力有限

当微弱的星光汇聚成漫天星空

就能照亮祖国的每个角落

大家好,我是吉林省吉林供电公司的黄再军,是被组织选派到吉林舒兰市新安乡联合村的驻村“第一书记”,一名“60”后。如果你问我近期最开心的事儿是什么?对我来说,可能是村里的种植户老张告诉我,这两个月种木耳的收入比上年翻了一番。

是的,在联合村,木耳和豆油,是过好日子的希望。目前,联合村的贫困户已全部达到了省里的脱贫标准,看着一排排肥嘟嘟的木耳和黄澄澄的豆油,我总能想起那些我刚刚派驻到村里的日子。

2年3个月之前,我来到了联合村,对于扶贫这件事,可以说是一无所知。唯一了解的是这里地处山区,全村靠种玉米和水稻为生,村集体经济无收入,是省定的贫困村。

那时候,村基础设施情况很差,农作物生长高度依赖雨水,天气干旱时对作物产量影响较大,既没有灌溉设施,又没有集体收入,基础电力设施也很落后,发展产业项目用电需求得不到满足。为此,我总结整理了“贫困户档案卡”“精准扶贫档案包”,还向公司申请了为村里实施增容改造,投入13万余元架设了变压器和用电线路。

为了让村里有稳定的经济收入,我和村支两委成员根据联合村水田少、山地较多、土壤深厚肥沃、阳光充足等特点,选取木耳种植作为脱贫主打产业,找到了专门的销售渠道,全国各地的木耳经销商前来收购,甚至还会有新加坡、韩国、日本等国家的经销商慕名而来。

很快我就发现,光种木耳似乎并不能满足乡亲们致富的需求。从大家口中,我了解到这里种植大豆农作物历史悠久。纯天然的大豆压榨出的豆油,做出的菜特别的香。通过精选当地优质非转基因大豆采用纯物理压榨工艺,生产中一次性压榨避免了高温和化学溶剂对油品的污染,保存了天然营养成分,这样生产出来的豆油既食用安全又有营养,现在十里八村都在这儿买豆油。

为了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村里建设了平方米的笨榨豆油生产车间,主要从事笨榨豆油加工、成品包装等,年营业额达3万元,吸纳了17户村民就业,其中贫困户6人,每人每月增加收入元。

有了产品,还得有销路。我又想方设法为笨榨豆油联系订单,村里与4家市内大型超市签订了长期合作合同。

作为一名驻村干部,我的心得是:扶贫就要帮到心坎里、扶到根子上。把乡亲们当亲人,才能真心真意、千方百计给乡亲们办实事。

中电传媒新媒体编辑部出品

总策划:任春

统筹:黄颖艾俊平张子魁

文案:王怡然

设计/剪辑:韩懿/郭志宏

通讯员:李佳明

编辑:王怡然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ulanzx.com/slstc/1320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