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作欣赏ldquo人间烟火气,最

海南白癜风QQ交流群 http://baidianfeng.39.net/a_yqhg/160215/4770345.html

文以载道|不拘一格|教活的语文|做生动的人

少年游·端午赠黄守徐君猷

银塘朱槛麹尘波,圆绿卷新荷。兰条荐浴,菖花酿酒,天气尚清和。好将沉醉酬佳节,十分酒、一分歌。狱草烟深,讼庭人悄,无吝宴游过。

在你的家乡,端午节是怎么过的呢?

自古以来,每逢此时,人们便会用各种形式来表达祝福和纪念:包粽子、赛龙舟、插艾叶、喝雄黄酒……

而在江苏高邮,孩子们在这一天要用五彩丝线缠手腕,还要放“黄烟子”(一种雄黄做的炮仗),吃咸鸭蛋和“十二红”,挂钟馗画像。

今天要推荐给大家的书,作者就是江苏高邮人。他的一篇散文《端午的鸭蛋》,让高邮的咸鸭蛋声名远播,销量倍增。

推荐小学生阅读的两个版本

再焦虑,也要用心好好生活

《端午的鸭蛋》里共收录了汪曾祺的11篇散文和5篇小说,其中《昆明的雨》和《端午的鸭蛋》更是入选中学生课本,作为教育部新编语文教材的指定读物,这本书可以说是孩子们观察生活、学习景物描写与抒情表达的范本了。

汪曾祺是一个温和、宽厚,充满人情味的老作家,他写四时风物,写旧时人事,写故乡风味,写花草鸟兽,娓娓道来,温暖如画。

他的文字中极少有大起大落的情绪起伏或者是波澜壮阔的场景画面,但是描写日常生活总是含蓄雅致而又富有诗意,

比如他写祖母,“她的眼睛如金甲虫,飞在花丛里五月的夜。”

写梨花,“梨花的瓣子是月亮做的。”

写葡萄,“白的像白玛瑙,红的像红宝石,紫的像紫水晶,黑的像黑玉。”

汪曾祺的语言是一种诗化的语言,看似朴实无华,却最接近生活的本来面貌。

△汪曾祺的画作

因此,汪曾祺也被称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

大概是因为现代人生活得太紧张,需要心灵的休憩,所以近几年悠闲小品突然又流行起来,打着“慢生活”的旗号,出版社争相出版周作人、林语堂、梁实秋的书。而汪曾祺作为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其疏朗清淡的行文风格素来为大众所喜爱,当我们被名为“焦虑”的怪兽裹挟着四处逃亡时,读一读汪曾祺的书,或许就可以恍悟出生活的真相。

”你很辛苦,很累了,那么坐下来歇一会儿,喝一杯不凉不烫的清茶,读一点我的作品。”——汪曾祺

或许脚步慢一点,从容一点,不用很着急地去争抢,也可以拥有一份独属于自己的幸福。可以说,汪曾祺的作品,是这个喧嚣、焦虑的时代里,不可多得的珍宝。

吃出情怀,才是吃货的顶级修养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作为“吃货中的战斗机”,汪老爷子无论走到哪里,都在四处觅食。

爬个泰山无心欣赏美景,只惦记着泰山上的野菜。从家乡的鸭蛋、到北京的豆汁儿、湖南的腊肉、昆明的菌子……每到一个地方,汪曾祺都要跟当地人打听本地的特色美食。不仅如此,他还能说出不同食物最适合的烹调方法。

汪曾祺爱吃,会吃,一般人吃味道,他就比较厉害,能吃出情怀,当然啦,他也善于写吃。在汪曾祺众多的散文中,关于吃文化的文章不胜枚举。收录汪曾祺“谈吃”的书也有很多,如:《五味》《寻味》《四方食事》《故乡的食物》《汪曾祺谈吃》等。

连金庸都说:“读大陆的作品,满口噙香中国味的作家,当推汪曾祺。”

我们来看一部分他写过的美食:

你看,无论是家常小菜、市井小吃,还是美味珍馐、山珍野味,他都研究得明明白白:从古到今,由北到南,从汉族到少数民族,吃的来历,吃的历史,吃的风俗,吃的环境,吃的过程,吃的感受,他都写得恰如其分。

酸甜苦辣咸,无所不吃,蒸煮炒炸爆煎闷,样样都试。怪不得许多读者都说,看汪曾祺的书总是能给人看饿。

袁枚写了《随园食单》但其实并不会做饭,汪曾祺这么会写美食,他本人的厨艺水平到底又如何呢?

这么说吧,汪曾祺的烹饪手艺在当时的文艺圈中很有名,每当有港台作家或者外国研究人员来北京采访汪曾祺时,中国文联从不安排来宾在宾馆就餐,而是直接让客人在汪曾祺的家中吃饭。

美籍华人女作者聂华苓到北京来汪曾祺家里吃饭,把一大碗煮干丝吃得干干净净,最后端起碗来把剩余的汤汁都喝了。

有一次他把自己做的口蘑煮豆子送给黄永玉,黄永玉的儿子吃了,在日记里写道:“黄豆是不好吃的东西,汪伯伯却能把它做得很好吃,汪伯伯很伟大。”

光会吃,会做吃的还不能算上是个大家,需得要窥得吃中的“门道”,也就是吃出“情怀”。作为一个文化人加顶级吃货,汪曾祺在这一点上就没认过输。他熟知中国的传统文化:诗经、古人笔记乃至于中国地域的地方风俗,拥有了这些知识,他笔下的文字亲切动人又韵味十足。

能带着读者把中国风味的家常菜吃出背后的历史文化,是汪曾祺对传统饮食文化的继承,也是他散文的独特之处。

自己宁可去逛逛菜市,看看生鸡活鸭、鲜鱼水菜、碧绿的黄瓜、彤红的辣椒。这些东西,热热闹闹、挨挨挤挤的,才让人感到生之乐趣。

——汪曾祺

普通人眼里的菜米油盐,在他这里反而是比诗和远方还要令人着迷的存在。如果你想找一个佐酒下饭的妙物,不妨去读一读汪老爷子的文字吧。

一代大师的炼成之路

老舍说:“北京作协有两个人写文章写得好,其中一个是汪曾祺。”(另一个是端木蕻良)

顾城说:“每次到北京作协开会,内中有一双眼睛最聪明,那便是汪曾祺。”

贾平凹说:“汪曾祺是一只修炼成精的文狐。”

汪曾祺生于年,江苏高邮人,祖父是清朝末科的“拔贡”,家产丰厚,汪曾祺家里有多亩地,还有两家药店和一间布店。

父亲汪菊生,会刻图章,画写意花卉,会摆弄各种乐器:弹琵琶,拉胡琴,笙箫管笛,可以称得上是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博古通今的父亲了。汪曾祺懂的,他爹懂;汪曾祺不懂的,他爹也懂。

汪菊生很有生活情趣且十分开明,会亲手给孩子做风筝,用玻璃给蝈蝈做极精致的小房间,用西洋红染色做重瓣荷花灯。甚至汪曾祺早恋,他还亲自指导儿子写情书。

汪曾祺后来这样总结自己和父亲的关系:多年父子成兄弟。

这种自由、宽松的教育方式对汪曾祺的影响很深,后来他有了自己的孩子,孩子也叫他“老头子”。

△西南联大师生合影

19岁时,汪曾祺考入了考进了大名鼎鼎的西南联大中文系,在云南晃荡了几年,逃课,读书,写文章,后来英文和体育不及格,补考了一年,也没有考过去,索性肄业了。

由于上学不认真,汪曾祺毕业后找不到工作,还一度哭哭啼啼的想要自杀。还是他的恩师沈从文写信给他:“真是没出息!你手里有一支笔,怕什么!”

沈从文很喜欢汪曾祺这个学生,曾给他的习作打过分(满分分),甚至将他视作“入室弟子”,这两人亦师亦友,共同经历了战乱和政治运动的考验,在困境中互相扶持,患难与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天资聪颖加之老舍、沈从文等一众老师的鼓励和鞭策,汪曾祺终于鼓足勇气踏上文学之路,自此笔耕不辍,终于成长为了一个优秀的作家。

纵观汪曾祺一生的发展轨迹,可以说是:幼年富贵,招猫逗狗;少年荒唐,偏科逃学;青年努力,贵人相助;中年坎坷,随遇而安;老来成名,蜚声文坛。

纵使坎坷不如意,此心安处是吾乡

汪曾祺的一生并非一帆风顺,甚至有些苦。

文化大革命期间,汪曾祺被打成了右派,下放张家口沙岭子农业科学研究所劳动。那段日子还是很辛苦的:起猪圈,刨冻粪,扛一百多斤重的粮食,他却自己给自己找乐子,由于天天在地里刨土豆,汪曾祺画了整整一本的《中国土豆图鉴》。

再后来,文革结束了,汪老先生也平反了,然而这时候,距离他发表作品,已经过去了几十年了。直到80年代复出文坛,写出小说《异秉》后才又再次技惊四座!

大家纷纷评价:他是一个大器晚成的作家。

其实,他少年时期就成名了,只是被耽误了而已。不过他从不抱怨,只是安安静静写字,踏踏实实做人,他文章从来淡然悠远,充满趣味:童年是有趣的,大学是有趣的,甚至被打成右派在乡下做大锅饭也是有趣的。

他自己说:“我当了一回右派,真是三生有幸,不然我这一生就更加平淡了。”

正是这种不急不躁的心态,让汪曾祺经过反复锤炼的人生沉淀的更加淡定坦然,除尽了繁华火气,更除尽了悲凉感伤,留下的尽是圆融与悲悯。

他工作几十年,后期写文章名动天下,却没有分到房子,全家老小挤在一套很小的房子里,窘迫不堪,来了客人,他就在过道里沏茶。一间7平米左右的小屋,就是汪曾祺的卧室兼书房了。白天,他把堆在桌上的东西统统搬到床上,写作。晚上再把堆在床上的东西统统再搬回桌上,睡觉。

后来,在妻儿的“威胁利诱”下,汪曾祺终于写下了此生一段最尴尬的文字:“我工作几十年,至今没有分到一寸房子……”最后,他终于分到了一间书房,高兴极了。

这个名满天下的大作家啊,终于实现了自己的夙愿。

别人说,困难岁月都是逆来顺受,他却摇摇头,说:“人的一生,还是随遇而安的好。”(链接:《汪曾祺:随遇而安》)

正是由于他精神的这种高度自由,他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有着无法被现实压倒的雅致与情趣。

天地无边,心自逍遥,不用哭喊,也不用沉沦,他让你相信,生命本身的美好与韧性,会慢慢治愈所有的伤口。

今年是汪曾祺先生逝世24周年,让我们一起读读他作品中那些闪闪发亮的金句吧。愿你从汪老的“慢煮生活”中,找回片刻的宁静,以及自己生活的节奏。人间五味1.有些东西,自己尽可不吃,但不要反对旁人吃,不要以为自己不吃的东西,谁吃,就是岂有此理。——《做饭》2.到了一个新地方,有人爱逛百货公司,有人爱逛书店,我宁可去逛逛菜市。看看生鸡活鸭、新鲜水灵的瓜菜、彤红的辣椒,热热闹闹,挨挨挤挤,让人感到一种生之乐趣。——《做饭》3.一个人口味最好杂一点,耳音要好一些,能多听懂几种方言。口味单调一点,耳音差一点,也不要紧,最要紧的是对生活的兴趣要广一点。——《五味》4.我劝大家口味不要太窄,什么都要尝尝,不管是古代的还是异地的食物,比如葵和薤,都吃一点。一个一年到头吃大白菜的人是没有口福的。许多大家都已经习以为常的蔬菜,比如菠菜和莴笋,其实原来都是外国菜。西红柿、洋葱,几十年前中国还没有,很多人吃不惯,现在不是都很爱吃了么?许多东西,乍一吃,吃不惯,吃吃,就吃出味儿来了。——《五味》5.西瓜以绳络悬于井中,下午剖食,一刀下去,咔嚓有声,凉气四溢,连眼睛都是凉的。——《人间草木》6.我曾经吹牛,说没有我不吃的东西。他请我到一个小饭馆吃饭,要了三个菜:凉拌苦瓜、炒苦瓜、苦瓜汤!我咬咬牙,全吃了。从此,我就吃苦瓜了。——《人间滋味》7.寻找古文化,是考古学家的事,不是作家的事。从食品角度来说,与其考察太子丹请荆轲吃的是什么,不如追寻一下“春不老”;与其查究楚辞里的“蕙肴蒸”,不如品味湖南豆豉;与其追溯断发文身的越人怎样吃蛤蜊,不如蒸一碗霉干菜,喝两杯黄酒。我们在小说里要表现的文化,首先是现在的,活着的;其次是昨天的,消逝不久的。理由很简单,因为我们可以看得见,摸得着,尝得出,想得透。——《人间滋味》人间草木8.栀子花粗粗大大,又香得掸都掸不开,于是为文雅人不取,以为品格不高。栀子花说:"我就是要这样香,香得痛痛快快!"——《人间草木》9.都说梨花像雪,其实苹果花才像雪。雪是厚重的,不是透明的。梨花像什么呢?——梨花的瓣子是月亮做的。——《人间草木》10.绣球花可由人工着色。在瓶里加一点颜色,它便会吸到花瓣里。除了大红的之外,别的颜色看上去都极自然。——《草木春秋》11.紫穗槐我认识,枝叶近似槐树,抽条甚长,初夏开紫花,花似紫藤而颜色较紫藤深,花穗较小,瓣亦稍小。风摇紫穗,姗姗可爱。——《草木春秋》12.秋葵不是名花,然而风致楚楚。古人诗说秋葵似女道士,我觉得很像,虽然我从未见过一个女道士。——《一定要,爱着点什么》13.赏花赏到气息,氛围,情怀。隔江看花,隔窗听雨,隔着人世中一层一层占有的标签,轻启那古旧又明润的光。如同,浴一回月光,落两肩花瓣,踏一回轻雪,活着,走着,看着,欣喜着,却没有患得患失的心情。——《人间草木》14.如果你来访我,我不在,请和我门外的花坐一会儿,它们很温暖,我注视它们很多很多日子了。它们开得不茂盛,想起来什么说什么,没有话说时,尽管长着碧叶。——《人间草木》慢煮生活15.活着,就还得做一点事。我们有过各种创伤,但我们今天应该快活。口味单调一点、耳音差一点,也还不要紧,最要紧的是对生活的兴趣要广一点。人不管走到哪一步,总得找点乐子,想一点办法,老是愁眉苦脸的,干吗呢?——《生活是很好玩的》16.沈先生谈及的这些人有共同特点。一是都对工作、对学问热爱到了痴迷的程度;二是为人天真到像一个孩子,对生活充满兴趣,不管在什么环境下永远不消沉沮丧,无机心,少俗虑。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人间草木》17.写字作画,首先得有激情。要有情绪,为一人、一事、一朵花、一片色彩感动。有一种意向、一团兴致,勃勃然郁积于胸,势欲喷吐而出。——《生活是很好玩的》18.爱,是一件非专业的事情,不是本事,不是能力,是花木那样的生长,有一份对光阴和季节的钟情和执着。一定要,爱着点什么,它让我们变得坚韧,宽容,充盈。业余的,爱着。——《生活是很好玩的》19.人总要呆在一种什么东西里,沉溺其中。苟有所得,才能证实自己的存在,切实地括出自己的价值。——《一定要,爱着点什么》20.静,是一种气质,也是一种修养。诸葛亮云:“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心浮气躁,是成不了大气候的。静是要经过锻炼的,古人叫做“习静”。唐人诗云:“山中习静朝观槿,松下清斋折露葵。”“习静”可能是道家的一种功夫,习于安静确实是生活于扰攘的尘世中人所不易做到的。静,不是一味地孤寂,不闻世事。我很欣赏宋儒的诗:“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惟静,才能观照万物,对于人间生活充满盎然的兴致。静是顺乎自然,也是合乎人道的。——《慢煮生活》用文字致敬汪曾祺先生孩子眼中的民俗与美食

麻糍文/沈心

每当重阳悄悄临近,家家户户就飘出了麻糍的清香。要做麻糍,需要一道道工序。糯米被泡了一夜,放到锅上蒸。蒸好后,打开锅盖,糯米早已变成了一个个可爱的白胖娃娃。接下来要把糯米捣烂。这可是个费劲儿活,没几年经验,还真干不来。先把糯米放在一个缸状的容器中,两人配合,一个握着碗口粗的木棍捣着,一个找准时机看准空档揉着。一来一回,要配合的天衣无缝才行。要是你在旁边看着,定会出了神,两耳只听见那捣米声“嗵----嗵”,好像阵阵米香夹杂着有节奏的律动送到你的鼻尖,让人感觉神清气爽。一曲作罢,糯米也被捣成了白花花的面团,软绵绵的,肉滋滋的,手感极佳。接下来,就把准备好的蓬蒿挤出汁掺进去,面团就变成了青绿,再揉成大块,切分成小块,麻糍就成型了。麻糍最常见的吃法就是沾着糖吃,软软糯糯,还带着丝丝甜味;或是把它放进油锅炸至两面金黄,吃起来外酥里糯,美味极了;还有的在麻糍里面包上豆沙、芝麻等馅料,一口咬下去,层次分明,给人绝佳的味觉感受。在家乡,只有吃着青蒿麻糍,念着“遍插茱萸少一人”,才算是真正有了重阳的味道。

荔枝酒文/曾羽琳

立夏到了,外婆就总会买很多荔枝做荔枝酒。做荔枝酒时,要先准备了一盆荔枝,再倒出一坛子白酒,那酒香味,闻着也要醉了。外婆总会在酒中加一勺蜂蜜,能激发出荔枝的甜味,让酒更清爽甘醇。哈哈,我们几个孩子早就盯上那堆荔枝了,趁着外婆去拿蜂蜜的当儿,便跑去每人偷摘几颗,赶紧往口袋里塞,一溜烟儿不见了影儿,自然也顾不上荔枝上的水打湿了衣服。外婆回来后,见荔枝只剩了半盆,也只是摇着头笑笑,大抵她也猜出几分了。外婆把剩下的荔枝剥好,泡进酒里。洗好的荔枝,上面还带着水珠子。红红的壳儿,刚剥开,甜甜的汁水就顺着手指流到掌心。我们见外婆没生气,便躲在门后偷吃荔枝。半透明的果肉颗颗饱满,我们一口吞一个,囫囵吃完后又把核吐出洗净,埋进土里,盼它能从地里长出来。直到有一次外婆同我们说荔枝是长在树上的,我们才打消了盼望种子出土的念想。小时候听到杜牧的“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总觉得杨贵妃做作,吃个荔枝还要耗费这么大的人力,精力,财力。现在想想也不是杨玉环的错,更不是诗人把她写的如此奢侈华贵的错,要怪也只能怪这荔枝太诱人了吧,难道不是吗?

汤圆文/王浩然

汤圆是元宵时家家必吃的美食之一。“曾经沧海难为水。”踏遍神州大地,异乡的汤圆,我是真瞧不上眼。家乡汤圆皮滑而味美。其做法虽简单明了,但材料特殊。首先备好芝麻,豆沙,糯米粉等各种食材。然后把糯米粉发酵。待发酵完毕后,再撕一小块,揉圆,钻孔。接着把预备好的馅放入。最后复合,下锅。待熟后,捞出一个个小巧玲珑的“浮元子”。先用嘴撕个小口,在气势磅礴地大口吮吸里头汤汁,接着整个儿塞入,细细咀嚼。一顿狼吞虎咽后,汤圆便已溜进肚里。周围的空气,无不弥漫着汤圆那甜而不腻的味道,让人吃得管不住自己的嘴巴。人人都说宁波汤圆好,可我吃来吃去,却一点儿都尝不出其特点。内心不由感慨:“唉,宁波汤圆也不咋地嘛!还是我们那穷地方的‘浮元子’地地道道啊!”

汤圆文/徐唯尹

汤圆,是每一个宁波人在正月十五必备的吃食。据传,汤圆起源于宋朝。在当时的明州,也就是我的家乡宁波,兴起的一种小吃:即用黑芝麻、猪油和入少许绵白糖,做成馅,外面用糯米粉搓成圆形,白白胖胖,放进锅里用水煮,一会儿浮一会儿沉,就像一群小孩子在其间戏水,所以它最早叫“浮元子”煮熟后,口感甜而不腻,唇齿留香,回味无穷。“卖汤圆,卖汤圆,小二哥的汤圆是圆又圆。”是啊!每想起它,谁的嘴边没有一种香甜软糯的味道呢?前些年,由于宁波汤圆名气太大了,一些商家竟然给外地的“家伙”也冠上了宁波汤圆的称号,但这些“冒牌货色”就远不如自己家里做的好吃了。

粽子文/陈玺诺

粽子的馅有很多种,有肉的、蛋黄的、豆沙的等等,每种馅的味道都让人赞不绝口。肉粽吃起来不发干;蛋黄粽吃起来不咸嘴;豆沙粽吃起来甜而不腻。粽子的吃法也有很多。最普通的,就是一口一口地吃,那是最简单的吃法。也有些小孩,总想把最好吃的留到最后,先把糯米“啃”完,把馅留着最后吃了。我也有自己的方法,先把粽子的几个角吃掉,再吃其它的,这种吃法也真是奇怪。好吃的粽子,往往一口咬下去,满嘴都是粽子的味道和粽叶的清香。包粽子可是一个技术活,当天,妇女们要准备上好的粽叶,洗净,摊平。前天晚上,还要把糯米泡好。再经过她们的巧手,就做好了。但是我不会包,也不知道她们的手法,只能在一旁看着。粽子也有许多玩法,像是包成各种形状,或是将自己包的最好的粽子拿去“斗粽”,中途饿了就吃掉呗。

月饼文/冯馨怡

中秋节时,大伙都会吃月饼。我的老家在杭州,每逢过中秋节,都会回杭州,一是为了看望外公外婆,二来呢就是吃外婆做的月饼。月饼的做法倒不复杂。先和面,将面擀成圆形,但不可太薄,在里面裹上一些榛子,放上一些火腿丝,萝卜丝和豆沙,最主要的是薄荷,因为这样口感会更清凉,味道更佳,香味更浓。裹好后,放入烤箱,才刚烤一会儿,这香味浓度满屋乱飞。我跺着脚,闹着要吃,外婆笑着说:“再等等,小女孩家咋和猴儿一样急哈?”我不动了,就盯着烤箱发愣。“叮!”“耶,能吃喽!”我一蹦三尺高,外婆小心翼翼地将一个金黄的月饼放入我手中:“有些烫,慢些吃!”怎么慢得下来呀!一口咬下去,外酥里嫩,入口即滑,尤其是薄荷带来的清香味,实在美妙。月饼的吃法很多,因为饼不大,可一口一口慢品,可切开吃,也可一口闷。听外婆说这月饼还是后羿给嫦娥做的呢!品尝完这月饼,再吃妈妈单位发的月饼,感觉干、腻,没自然香味,这算啥月饼啊!

汤圆文/赵好

汤圆是元宵节必吃的传统食物,在我看来,宁波的汤圆便是最好吃的一种。它外表光滑,咬一口,软软糯糯的,随着各种各样饱满的馅进入口中,让人难以忘怀。汤圆的做法也很简单:准备好各种各样的馅,选一种搓成圆球,再把面粉搓成圆球,压成有一定厚度的圆形,把馅放在中央裹起来,揉光滑就可以了,最后再放进热水里煮,就大功告成了。记得每次元宵节,我去外婆家,总和兄弟姐妹一起做汤圆,我们胡乱揉着,发挥想象力做成各种各样奇怪的图形,然后拿着它满屋子跑,弄得满屋子面粉。反正无论怎样,节日总是在欢声笑语中度过的。

汤圆文/林项瑶

我的家乡是福建。小的时候只知道汤圆好吃,每次包汤圆的时候,我总是被丢弃的一个,不过汤圆的“大吃货”却是我。吃来吃去,还是妈做的好,那味儿,那款正和我胃口。我时常趴在橱柜上,看妈妈包汤圆。只见妈妈从袋子里拿出一堆白乎乎的东西,碰一碰,软的像棉花糖,问了才知是面粉,接着妈妈又掺和了些水,开始均匀揉搓,别看只是揉搓,可如果要分布均匀,需要用太极拳,妈妈用手以逆时针方向揉搓起面粉,把面粉搓成一个漩涡形就成了。再轻轻往上空一甩,一盖,一铺,平推而开,这面粉就揉成团了。再撒些黑芝麻和白糖,揉成条状,用手把条状均匀断开,再依次取一段面粉揉成圆形,再把它压平,然后放上少许芝麻在表皮,这芝麻黑而小,吃起来带些甜味,所以我最爱吃芝麻汤圆了。面粉用手一捏,再双手搓成圆形,裹上层干面粉,可爱汤圆的形状有啦!简直就像孩子胖嘟嘟的脸蛋,见了就想捏。一个个小汤圆,齐排并进,整齐地跳入“江河”中,哈,这下可好,它们按捺不住性子,活蹦乱跳起来,有的单个浸在水中,好像在洗热水澡,有的玩起泼水,你一瓢,我一瓢,水里发出“咕咕”的响声。等到出炉了,个个都是油光发亮,晶莹剔透。咬一口,外皮果真嫩,嫩得都分不出是汤圆还是棉花糖,再咬一口,芝麻馅儿涌了出来,甜的发软,发麻。

汤圆文/赵梓桦

正月十五元宵节,人们猜灯谜,赏花灯,耍龙灯,踩高跷,舞狮子……热热闹闹的,但总是感觉少了些什么,是什么呢?对啦!就是这个节日的主角儿:汤圆。说起汤圆,人们第一时间想起的一定是超市里头买的速冻汤圆,但吃那个没有什么味道,我们自己在家里做的才好。往装好糯米粉的碗里均匀地倒进水,将它揉成一块大面团,远远看去,真像一块羊脂美玉。将面团搓成长条状的,每隔三厘米摘下一段,将它们整整齐齐码在湿润干净的纱布上,像一群白白胖胖的娃娃排着整齐划一的队伍。包汤圆可是项技术活,一不小心就会露馅,包得太少又吃不过瘾,不过我可是这方面的高手,颗颗都像浑圆的大珍珠。包好的汤圆下锅去煮,再端上桌品尝,此时此刻的我们,仿佛是一位得道的大仙,在味觉的世界里徘徊与畅游了。

舒兰大米文/韩立德

我的家乡在吉林省舒兰县,是今年疫情在后期爆发的重灾区之一。舒兰大米在全国甚有名气,连著名的黑龙江五常大米也是在舒兰大米的帮助下发展起来的。这种新鲜的舒兰大米估计只有本地人才买的到,新鲜的大米在光的照耀下会闪出一些光芒,显得十分精神。我们舒兰大米最好用农村的大锅煮,不过五分钟便会香飘十里,打开锅盖便会闻到一股特有的香味。吃一口便会不自觉地流出一股汁水,不像其它地方的水一样硬邦邦的。这种大米煮出来的饭可以白嘴吃,稍微配一些咸菜就可以当一顿饭吃了。春节时,总会做出一些米团子,那时候家里会来好多人一起来做,场面可热闹了,大人在做,小孩子便在楼下的雪堆中玩耍。那个饭团在东北具体叫什么名字,我早已忘光了。我只记得小时候奶奶还给我提过来着。那个米团就用舒兰大米做。把米先煮成粥状,然后冷却后再把肉啊,菜啊塞进去。我看老人们做得挺快,爸爸妈妈便做得有些费劲。我们闲的没事又过来帮忙。捏成三角形,五边形……乱七八糟的,最后煮的时候全散架了。不过煮好之后,还是一阵香气扑鼻,肉菜的味道混在一起,我们全家人吃得津津有味。在家乡过年的生活现状想起来也都是无尽的怀念。

糖人文/郭嘉恺

春节,我和爸爸妈妈去街上买吃的,总能看到一位和蔼可亲的老爷爷在街上卖糖人。不要以为做糖人是什么简单的活,绝对是一门高超的技术活儿。首先,要把糖融化成糖糊,装在一个类似挤果酱的瓶子里,然后挤在加热的锅中,这一步相当的难,只要一点挤歪了,整幅“画”就坏了。之后是穿牙签,就可以卖了。我们小孩最喜欢的便是选糖人了。第一要看糖人“画”得好不好看,有没有缺鼻子少眼;第二才是看哪个自己喜欢,造型精巧,哪个糖多……买完之后哪顾得上细细欣赏呀,当然是吃啦!糖人刚放在舌头上,它的味道就入嘴了,这甜甜腻腻的感觉已不在胃中,吃一口就让你终身难忘,何况是不停地舔着,吮着,嚼着……整理

不拘一格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ulanzx.com/slsmj/1044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