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党史中共三大,开启第一次国共合作

中共三大:作出与国民党合作的历史性决定

??年6月12日至20日,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这次会议对党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历史意义。中共三大作出了与中国国民党合作的历史性决定,由此开启的统一战线实践,作为宝贵经验长期坚持下来并不断发展,贯穿党的全部历史,至今发挥着深刻影响。

▲中共三大会址广州东山恤孤院三十一号

(现恤孤院路三号)

筚路蓝缕

中共三大选址广州以及中共中央从上海迁至广州,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广州是孙中山革命活动的大本营,社会环境相对宽松。“代表们到广州开会,也并不容易。那时,中国共产党成立才两年,党的经费很困难。有些同志去开会,只好自己掏腰包。”中共三大代表、曾任国务院参事的徐梅坤生前回忆。

“出席这次代表大会的代表有: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蔡和森、陈潭秋、瞿秋白、张太雷、谭平山、向警予、邓中夏、项英……”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馆长朱海仁介绍,“完整的参会代表名单尚未发现,目前可查实姓名的有38位。”

参会代表来自全国各地,既有工人,也有知识分子,并首次出现了女性,代表全国名党员。他们当中最年长者46岁,最年轻者21岁。

“由于大会当时是秘密召开的,加上会址建筑在抗战期间被日机炸毁,史籍和档案又均无记载,会址位置一度是个谜。”朱海仁说。

徐梅坤曾受邀去实地察看。当经过门楼上刻有“”字样的逵园时,老人的记忆闸门顿时被开启。他说,这幢洋楼正对着会址,开会期间,天天都看到它门楼上的“”,所以印象特别深刻。“对初步确定的会址位置,年采用考古勘查的方法,终将其旧址、原貌调查落实清楚。”朱海仁说,本着原址保护的原则,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在旧址旁边落成。

艰辛探索

党的三大的中心议题是讨论与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问题。会上,陈独秀代表第二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向大会作了工作报告,着重说明了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依据和过程。会议经过认真讨论和热烈争论,对怎样实行国共合作,为什么采取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实行党内合作形式作了深入论证。充分地估计了孙中山的民主主义立场,肯定了与孙中山国民党合作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会议认为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在这个革命联盟内部实现党对革命的领导,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实行党内合作也是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所能够接受的唯一的一种合作形式。只有采取这种形式,才能使革命统一战线迅速建成。最终,会议通过了《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资格加入国民党,实行党内合作,以建立各革命阶级的统一战线。大会关于实行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政策,是符合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原则和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的,是基本上正确的。它对于加速中国革命步伐,促进反封建的人民大革命高潮的到来,具有重大意义。但是,大会着重反对的是张国焘“左”倾关门主义倾向,而对马林、陈独秀的右倾观点批判不够,对中国工人阶级的力量和作用估计不足,这是大会的主要缺点。

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也是党的三大上讨论较多的问题之一。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组织都以主要精力从事工人运动。从年1月到年2月,党领导的工人运动形成高潮。然而,年2月7日,京汉铁路罢工工人遭到军阀残酷镇压。

曾庆榴说,“二七惨案”使新生的中国共产党进一步认识到:要战胜强大敌人,仅仅靠工人阶级孤军奋战是不够的。

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副馆长黎淑莹介绍,毛泽东在会上发表了重要意见,强调了农民问题的重要性,并受大会指派主持起草《农民问题决议案》。“会议通过了党史上的第一部《农民问题决议案》,表明我们党开始认识到农民问题在中国革命中的重大意义。”

会议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党纲草案》写道:“至于农民当中国人口百分之七十以上,占非常重要地位,国民革命不得农民参与,也很难成功。”

如今,呈现在参观者眼前的一份份珍贵史料,恰是新生的中国共产党成长的见证。

浴血新征

“通过决议后,全体代表到黄花岗烈士墓举行悼念活动……由瞿秋白领着大家唱会议期间刚学会的《国际歌》。之后,宣布会议闭幕。”徐梅坤生前回忆。从党的三大开始,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闭幕式上奏唱《国际歌》成为延续至今的传统。

会议结束后,中国共产党积极推动国民党改组,同时组织动员共产党员、革命青年加入国民党。年1月20日至30日,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在事实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此后,随着国共合作的实现,一场以推翻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和封建军阀为目标的革命运动,似滚滚洪流席卷中国大地。

“以广州为中心,革命力量从四面八方迅速汇集,很快开创了一个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革命新局面。”黎淑莹介绍,从开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到创办黄埔军校,国民革命思想由南向北,在全国范围内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广泛传播。

历史意义

中共三大,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次重要的会议。它是中国共产党在国民革命的背景下更新观念、实现理论创新和政策转变的一次重要会议。这次会议决定了国共两党后来的命运,国共关系也由此掀开了新的一页。

来源:中铁隧道局集团

舒兰统战|精彩无限

扫描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ulanzx.com/slshj/999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