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看舒兰用微宣传助推大米品牌升

吉林日报江城周刊头版头题讯

舒兰市平安镇水稻插秧现场

  想安安静静呆在朋友圈,可不行。圈里一会儿一突突,刷屏一看,全是舒兰人端上来的“大米”。

  吉林市的知名大米品牌可不只是舒兰一家。米业大户,记者见的多了,   人家来炸圈儿,怎么也得瞭两眼。你还别说,舒兰人的“抛秧”角度还真是花样百出。

  有故事版,是这样的:“行至开原镇小龙王村,因路狭窄坑洼受阻。恰遇李大爷,得知我们要拍插秧,二话没说,开上自己的三轮车,驱车近5里把我们送到地头。舒兰好人无处不在,由衷地感谢李大爷。”——这是舒兰市委宣传部一位干部下乡时随手发的朋友圈。这信息表面上看是表扬李大爷,反映拍片辛苦,但它更巧妙地宣传了舒兰大米。后来,记者求证得知:那天这位干事陪电视台去拍插秧,是为做一部舒兰大米的新宣传片。

  还有“硬广告版”,是这样的:“xx合作社提醒大家为了确保品牌和质量,订货请打办公室……”(此处省去电话号码),再不就是“独爱一粒米,香飘万里”等。舒兰今年插秧动手早、进度快,记者前几天采写今春舒兰插秧早的新闻时,加了该市平安镇长林村健均水稻合作社的   记者还发现:舒兰米企发朋友圈儿的信息,有时整得挺文艺:“时间真好,验证了人心”“一路走来,我不优秀,但我善良不虚伪”……还有:不同米企发的一些内容竟相同,比如很多家都发了《音画舒兰》宣传片。经反复求证,记者最后找到了这些内容的源头:舒兰市委宣传部。原来,舒兰市统一策划了这场系统的大米微宣传活动。

  舒兰米企发到朋友圈的内容多来自“舒兰发布”和“爱舒兰”这两大   舒兰大米广告片4月18日上了央视新闻联播前的黄金时段。上央视前,舒兰两大   微宣传少不了“养眼的网络宣传片”,舒兰人为此把清朝皇帝都“搬上来”了:“康熙37年,皇帝东巡到舒兰法特镇4日,每日食舒兰大米,捕鲟鳇鱼。康熙赐舒兰为‘贡米之乡’,并赋诗曰:‘松江万里稻兴滔,碎碾珠玉降琼瑶。绵香宜腹还添力,慰我黎庶尽辛劳。’”这贡米的历史故事,伴着音乐和舒兰的稻田美景,情景交融地展现在该市主导创制的《音画舒兰:厚土天骄》、《有声影集》等网络宣传片内,在朋友圈广为流传。

  舒兰市委宣传部还在朋友圈发出了摄影展有奖征稿启事,请大家投来舒兰大米的相关图文,以此为下一步更好地在朋友圈晒舒兰大米收集更多资料。5月19日,该市宣传部负责人在圈里转了篇新华社撰写的舒兰大米稿,并附言:“舒兰大米呀,让我再说你什么呢?”——舒兰一班人对大米“微宣传”的思考还在深入。

  记者了解到:舒兰市每年拨出万元专项经费宣传舒兰大米。这样的财力支持,让别的地区同行们都羡慕。整合优质土地,搞产业化经营——今年该市种植水稻80.7万亩,其中绿色水稻26万亩。5月底,插秧全部完成。最早一批稻花香大米“中秋节”就能抢鲜上市。而其每年产的40万吨大米,有一半能外销到北上广、云南等地,米价每斤由过去的几元钱,提高到十几元、甚至几十元,跻身国内高端米行列。市里把大米品牌宣传出去了,稻农的受益实实在在。

  有的城宣传自己景美,有的市说自己“如春”。而着力把大米品牌打造为城市名片、以此富民的舒兰市,别的都不说,就盛上一碗碗喷香的贡米,晒进朋友圈。动不动筷儿,你看着办吧。

(本报记者 苏宏梅)

编辑/曹国红

赞赏

长按







































白癜风的症状图片
贵阳治疗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ulanzx.com/slsgr/926.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