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农村报2条细鳞欢歌写华章
细鳞欢歌写华章
——舒兰市现代农业发展走笔
徐长友任贺本报记者徐文君
绵绵的细雨洗净了淡淡的远山,奔腾的细鳞河冲破了冬的束缚,流向远方。
三月的舒兰,雪消冰融,春意盎然,大地也脱下了厚厚的冬装,等待着农民播下希望的种子。
俗话说:国无农不稳。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舒兰”一词来自满语“果实”,农业一直是舒兰市得天独厚的优势产业。立足这一资源,舒兰市提出了“农业做优”战略和建设现代农业生态市目标。在实施这一战略和实现这一目标过程中,舒兰市把农业可持续发展作为必不可缺的重要路径。而这一路径也切合了国家在农业产业发展方面的定位。
为此,舒兰提出了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创建活动,旨在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补齐资源环境短板,加快农业现代化,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创建标准分为农业资源、农业生产、农业环境、农业生态、农民生活等5个方面18项指标。对这一创建活动,舒兰市高度重视,在全省率先申请,创建工作达到甚至超过了这18项指标。
打开思路,才有新的出路;放宽视野,才能拥有新的田野。“我们必须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做优现代农业‘三大体系’,努力走出一条集约、高效、安全、持续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谈到舒兰现代农业生态市建设,市委书记李富民给出答案。
农业是舒兰的长处:地处北纬43度至44度,是水稻黄金种植带、国家重点商品粮生产基地、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和产粮大县,是国家认定的绿色水稻生产基地……
农业也是舒兰的短板:长期卖原粮,比较效益差;粗放式发展,科技装备水平低;农业产业化水平落后,增产不增收;经营规模发挥优势小,品牌培育不足;粮食大县财政穷县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基于对这一市情的再认识,舒兰市委、市政府提出打造“现代农业生态市”六大发展战略,而“农业做优”就成为基础中的基础。
如何“农业做优”,夯实现代农业生态市建设基础?市长李鹏飞告诉记者:“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立足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和全国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中国粮油行业十大影响力品牌‘舒兰大米’等农业优势,大力实施‘农业做优’战略,重点打造优质东北大米、全产业链畜禽业和食用菌3个产业基地,提高农业在县域突破中的贡献率,推动农业向品牌农业、优质农业、高效农业、精准农业方向发展。”
炎炎夏日。在平安永丰高标准生态水田示范区的水稻田里,上千只鸭子在郁郁葱葱的稻田里游戏觅食,田埂边有几栋草棚鸭舍;而在不远处水田边的一个水池里,上千只蟹苗在这里暂时养殖,待过一阵后放到稻田里。这个采用稻鸭共育、稻蟹共育种植技术的示范区,是舒兰市重点打造的稻花飘香现代农业综合体的高标准生态水田。该综合体采用绿色和有机的品质标准,具有种植、养殖、加工、展示、观光、旅游“六位一体”功能,目前已经建成了稻鸭共育和稻蟹共育生态农田和综合体内的仓储库房,正在建设其他功能设施。
整个项目达产后,预计年加工水稻15万吨,实现产值10亿元,税收万元。在打造优质东北大米基地过程中,舒兰市以优化结构为重点,大幅调减玉米种植面积,将绿色有机水稻基地面积由今年1.21万公顷,提高到未来3至5年的4万公顷,将占水稻种植面积的比重由目前的22.5%提高到未来60%以上;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将高标准农田比重由目前37%达到未来60%以上,未来新增水稻种植面积公顷。为提高“舒兰大米”品牌附加值,舒兰市整合68家大米加工企业,成立了农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统一包装对外销售,预测年销售收入可达60亿元到亿元,税收至少实现2-3亿元。同时,舒兰市规划建设了现代粮食仓储物流交易产业园,打造面向东北、覆盖全国的“北粮南运”交易平台,实现“舒兰大米”从种到销的全程高端化。
除了建设高标准农田,去年,舒兰市设施农业和园艺特产业加快发展,新建棚室总面积亩,其中标准棚室亩,简易棚亩。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全年落实农机购置补贴资金.万元,补贴各类农机具台,新增农机动力4.75万千瓦,农机总动力达到.45千瓦,农机综合作业水平达到80.78%。现代牧业加快发展,标准化畜产品检测中心和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中心竣工。4月,舒兰市无疫区建设代表吉林省顺利通过了国家专家组评估验收,6月被农业部确定为第一批全国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舒兰市高品质农产品数量进一步增长,“三品一标”认证取得新成绩,共有3家企业完成了绿色食品认证,3家企业完成了有机产品认证。截至目前,舒兰市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企业44户,认证产品个,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数量总数位居吉林地区首位,吉林省前列。尤其是,“舒兰大米”先后获得第18届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金奖、中国驰名商标,位列吉林市农产品十大区域公用品牌之首,成为南方航空公司高端大米供应品牌,被央视《生财有道》栏目报道。主打“舒兰大米”品牌的舒兰农业投资发展公司和净土稻心大米销售公司成立,“舒兰大米”直营旗舰店落户杭州。
作为舒兰现代农业“三大体系”建设中最精彩的篇章,“舒兰大米”品牌战略的实施,正在把一幅农业产业化的画卷展现在世人面前。
翻开舒兰的历史,自清嘉庆年间开始,舒兰大米一直为朝廷贡米,迄今已逾年。这里人称“六好”的种植条件,即空气好、土壤好、水源好、气候好、耕种好和口感营养好。地处半山区向平原区过渡带上的舒兰,具备了种植优质稻米的最佳条件。
为擦亮“舒兰大米”这张金字招牌,市里成立了由市长为组长的舒兰大米品牌建设和健康米工程领导小组,把“舒兰大米”最终目标定位在做强一个产业、带动一方百姓致富、打造一张地域名片、促进一座城市快速发展的高度上。
在“农业做优”上,舒兰正在建设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强化科技支撑,全面推广航化作业、智能水稻催芽车间、保护性耕作等25项农业新技术,创建粮油高产示范区17个,新增农机总动力3万千瓦以上;加快建设公顷高标准农田,在平安镇完成公顷标准化基地建设,建设“舒兰大米”标准化种植基地;加快农田水利建设,为进一步扩大水稻生产打好基础。此外,舒兰大力发展规模适度经营,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现在,舒兰土地流转面积达公顷,有家庭农场家、专业合作社家。
无人机喷洒农药,动力排灌机在田间游走,手机云端了解养殖状况……在今天的舒兰农村,一个个农业现代化场景令人惊叹。新农民与新技术的结合,正在农村这片希望的田野上播下金色的种子。
吉林农村报舒兰:脱贫搭上互联网快车
本报讯任贺记者徐文君报道
近日,舒兰市平安镇双河村的村部里热闹非凡,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该村双禾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正在召开年度分红大会。这也是中国扶贫基金会与舒兰市签署“互联网+扶贫”示范市建设项目第一次为贫困户发红利。活动当日,合作社首先为贡献突出的社员、年轻的新农人代表以及为合作社提供技术指导的农技专家等颁发了荣誉证书和奖品。随后,合作社为所有的社员进行了分红。 社员张廷彬是双河村的贫困户,因两个孩子脑部都有残疾,为了给孩子治病,本来就不富裕的家庭彻底陷入贫困行列。去年,合作社将他纳入进来,每年给他0元的托底红利。据他介绍,去年合作社将他的2.15万斤水稻按高出市场价1毛多钱的价格全部收购。按照合作社的管理方式,去年每名交粮的贫困户可以得到按照0.元每斤的交易额返还红利,使他增收了元;同时,按照每人入股返还红利,又增收了元;加上每年的0元托底红利,活动当天他拿到了元的分红款。 年3月,中国扶贫基金会与舒兰市签署“互联网+扶贫”示范市建设项目战略合作协议,以双禾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为载体,依托中国扶贫基金会善品公社平台,围绕品控管理、组织运营、渠道推广、品牌传播和人才培养六大板块精准发力,提升舒兰大米区域公共品牌知名度,助力水稻种植户及贫困农户增收脱贫。去年,依托中国扶贫基金会善品公社,通过苏宁易购、企鹅优品、京东等电商平台,中航信托、中信证券等善品公社伙伴,推介和销售舒兰大米,使合作社年纯利润超过24万元,合作社农户户均增收元,带动全村37户贫困户稳定脱贫,实现了贫困户增收脱贫与现代农业发展的互促共赢。
编辑/王超男责任编辑/曾凡会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ulanzx.com/slsgr/28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