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村北果乡里来了年轻人写给一位基层
记得住乡愁的世界华人文学平台
刊头题字姚景林第期
乡里来了年轻人
——写给一位基层挂职干部的致谢信
?北果
年9月,建国70周年到来之际,在我所参与策划的桦甸“惠民村镇银行杯”友谊花海征文摄影大赛颁奖典礼上,初识这位来自“孔孟之乡”的博士。这年,刚走出校门进入省直机关不到两个月的他,就来到了我的家乡桦甸市桦郊乡深入基层锻炼,他就是省城来的挂职干部、桦郊乡副乡长郝森森。颁奖典礼现场,郝森森一身黑色正装出席,并以一口标准的普通话主持了这场助力“乡村振兴”的征文颁奖仪式。台下和他攀谈,得知他是一位90后的年轻人,不由感叹,90后都当乡长了,后生可畏。乡里来了年轻人,顿觉为家乡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有学识,有见地的新生力量,无不是一场青春接力赛。即便他不是东北人,仍对桦甸这座山乡小城充满热情与向往。年的秋季,是一个丰收的秋季。在桦郊乡的树杰采摘园内,郝森森上身着一件格子西装,下身着牛仔裤,左手托着刚刚从树上摘下来的梨,一副稚嫩青涩的脸庞挂着阳光般的微笑,大男孩儿的形象远远胜过他副乡长的职务。这只是一个开始,也是郝森森刚刚来到桦甸市时留给我的最初印象。在后来的接触中,他会谈到曾在俄罗斯留学时的一些经历。他适应能力很强,能吃苦,并且能够很快进入工作状态。他精心了解桦甸市的人文、历史、地理、气候、人居环境等等方面的内容。很难想象和他聊桦甸,他简直就是一个“老桦甸”,谈到任何一处他都不会陌生。
他不仅仅是桦郊乡的副乡长,更是晓光村的第一书记。难能可贵的是他把晓光朝鲜族民俗村的历史沿革、民俗文化掌握的非常详熟,并且经过考证更正了一些细节上出现的小错误。他严谨的工作态度,令人折服。可以说,作为一个桦甸人,真正了解晓光民俗村的历史,是这位挂职干部带给了我很多启发。
两年来,我们在一起组织过也参加过很多次助推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的活动。每一次,他都会很谦逊的听取建议。虽然我热爱桦甸,喜欢用文字描述家乡的四季美景,但郝森森所付出的努力,还有他超强的毅力,远远超出我对家乡的那份热爱之情。
转眼到了00年,疫情期间,他坚守岗位,在疫情防控工作中一丝不苟。他和乡干部一起参加义务劳动,林区的春风是硬的,强劲的东北风把当初那个“白面书生”吹成了一个黢黑的“乡下人”。曾打趣过他“在东北,不被风吹会后悔,不变黑等于没来过东北”,他笑了,竟然说我的话很押韵,曾经纯真的笑容凭添几许成熟。00年“五一”劳动节期间,郝森森没有回家探亲,而是选择留在桦甸,留在工作岗位,迎接桦郊乡第一批旅游团的到来。那天很冷,小雨一直下个不停,虽然已经进入五月,仍有“倒春寒”的迹象。在晓光民俗村朝鲜族博物馆的门前,各商户带着特色旅游商品整装待发。郝森森一边接待旅游团,一边为游客介绍各商品的优势,同时与网红一起现场直播,为旅游商品代言。旅游团及网红被这种气氛感染,冒雨直播,为商户带来不菲的收益。随后,一一走访了桦甸市知名龙头企业,雨一直下,工作一刻没有停止。若不是我全程在场,完全不会了解一位基层干部的工作日常。
郝森森曾经说过,他在桦甸市只能度过两年的时光,他唯一的愿望就是能够通过自己的工作实践为桦甸市做点什么。他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在随后的工作中编制完成两万七千余字的《桦郊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为地方发展积极建言;与高校联合成功打造政产学研基地,推动晓光村乡村旅游配套服务功能区建设;谋划知青文化村建设项目,打造“乡村游+工业游”乡村旅游发展新模式;投身桦甸市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创建工作,助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开展辣白菜文化节、产品展销等活动,推介桦甸旅游及产品资源……又是一个艳阳高照的秋天,这是郝森森来到桦甸市的第二个秋天。秋天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几乎是满目萧条,甚至伤感。而郝森森的秋天是满脸的幸福感。这次,我组织了“白桦林里是故乡——吉林作家桦甸行”的采风活动,桦甸市是一座以白桦树闻名的城市,白桦树不仅是桦甸市的市树,更是这座城市的名片,来到这里的每个人,都有着一睹白桦树风姿的向往。
在郝森森的积极配合下,桦郊乡的文旅宣传又在作家们的笔下熠熠生辉了一次。他亲自带着各位作家走景区,分别对晓光民俗村、友谊花海、红星村知青文化、白桦林景区一一做了详细介绍,并对各景区未来发展与规划一一解答。认真的态度和老成的工作经验,让这个留洋归来的年轻人,给人一种他的故乡就是桦甸的感动。他不曾说过自己晒黑了,而是用一种感受传递着丰富的情感并与百姓的日常生活融为一体,桦甸市是一个有机体,桦郊乡在他的行走坐卧中,皆是风景。与郝森森在一起的时光,都和乡村旅游发展有关。我们约定在一个寒风凛冽的冬日里,冒着零下0多度的严寒,寻访桦郊乡红星村西山古迹遗址、西南岔抗联会议遗址、旗杆顶子抗联密营遗址、蘑菇园子文物遗址,从太阳高挂到夜幕降临,所到之处都有他为之动容的眼神。这是一个年轻人该有的神情,是一种传承的精神,更是一种担当与使命的感召。跟着他强劲的步伐,有种力量诠释着年轻党员对祖国每寸山河的无限热爱。01年春节期间,回到山东菏泽老家过春节的郝森森依旧心系工作。他把满腔热情都写进了一篇由他亲写的《桦郊颂》的文章。腊月二十八晚上八点左右,我和郝森森视频通话,他伏在电脑前,正在为这篇充满激情的《桦郊颂》做最后修改,很荣幸我是读到这篇文章的第一人。他低调的说让我先看看,帮忙改改。当我仔细地读过这篇文章后,我沉默了。这是一篇饱含深情的文章,字字珠玑,满满的都是对他所工作的这片土地的热爱。我能改什么,或者我能改变些什么呢?有的,只是感谢。01年7月末,与郝森森最后一次交集还是与乡村旅游有关。在35度高温的天气里,我们共同为友谊花海拍下了旅游宣传短片,他一席祝福的话,把饱满真挚的情感毫无保留的留给了他工作了两年的地方……有首歌里唱到“时间是让人猝不及防的东西”,转眼两年的时光,在桦甸市这座城市里,有一个年轻人奋斗过的痕迹,青春与梦想,美丽而生动,毫无羞怯。
当初那个手托鲜梨对这片土地满脸好奇的大男孩儿的成长经历非常鲜活,如今双手持铁锹拍火、扛起锄头在田间地头除草、台风肆虐时整宿坚守水库、冒雨抢修河道等工作场景,那样生动活泼。脸上流过雨水汗水,唯独没有泪水。被烟熏黑的双手,捡拾这片土地留给他最难忘的记忆。植树造林时丢掉的手机,是他栽种在这里的最珍贵的时代信息……
乡里来了年轻人,如今他带着很多人的不舍,赶赴下一个青春赛场。桦甸市是你的第二故乡,也终将是你永远的故乡,家乡人民时刻为你敞开回家的大门。谢谢你,留给这片土地七百多个日夜的奋斗过往……
作者简介
北果。吉林桦甸人。热爱文字与摄影。作品发表于《中国乡村》《中国老年》《吉林日报》《西部散文选刊》《成都晚报》《浙江科学文化》《乡村振兴》《东方文学》《作家周刊》等国家级,省市级报刊杂志,多篇作品获省市级奖项。系中国乡村作家协会会员、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吉林省新诗学会会员、吉林省科普作家协会理事、吉林省文学院第六届青年作家班学员、吉林市十大乡村作家。咱们村
年月11日创刊
咱们村地球村-记得住乡愁的世界华人文学平台。
无论您来自北国的小镇,还是南国的边陲;也无论您是生在东海渔乡,还是西漠村庄;无论是身在天涯海角,还是远在异国他乡,《咱们村》永远是您温馨的港湾;拿起您的笔,述说一下乡情、乡音,描绘一下家乡的美丽,讲述一下温情的故事,回忆一下曾经的难忘……
编辑亚静
《咱们村》编辑部投稿邮箱转载请注明:http://www.shulanzx.com/slsgr/109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