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印象经典篇章回顾萨满人与神的

在人类数千年生息繁衍的历史长河中,一群被称作“萨满”的人们始终坚守在人与“神”之间,用粗犷而神秘的舞蹈和各式各样的“神物”演绎着原始先民的生活场景和祖先的铁马冰河。他们从远古走来,在白山黑水间时隐时现。

著名作家冯骥才在《民间灵气》一书中这样写道,在四川广汉三星堆,一位研究古蜀文明的学者望着我惊异不已的面孔说:“如果叫你选择一项研究的题目,首选一定是三星堆吧。”我笑着摇摇头,说道:“不,是萨满。”

萨满,古老而神秘,它既是一种原始信仰,又在历史发展和民族演变过程中融合了其他内涵。这一笼罩着神秘色彩且古早而悠远的文化,在今天成了依然活着的远古之谜,为人们隐约传递着来自远古的某种意识形态。

萨满文化属于氏族时期的原始观念形态,是人类童贞时期生存观念的产物,其目的就是通过氏族的最高圣者——萨满,用智慧创造和谐的氛围,凝聚和团结起全氏族的力量,不断扩大和发展生存空间,成为大地的真正主宰者。萨满认为,天地生灵都是有沟通的可能的,通过萨满的各种仪式活动,能够与某些生灵,特别是与有修为者进行沟通,从而到达问卜、医疗,甚至控制天气的目的。

“萨满”一词也可音译为“珊蛮”“嚓玛”等。该词源自满语及其他通古斯语族语言saman,是“智者”、“晓彻”的意思。北美印第安语中也有shamman一词,指部族宗教或精神领袖一类的人物。他们通过草药使自己进入一种虚幻的状态,从而举行宗教仪式。

离我们最近的萨满形象

“很久很久以前,在新德克萨斯星球上,有一位机智聪明勇敢的警长,他叫布雷斯塔。他具有鹰的眼睛,狼的耳朵,豹的速度,熊的力量……”《布雷斯塔警长》是上世纪90年代国内一部热播的动画片,片中警长的老师就是一位“shamman”。

《布雷斯塔警长》剧照

在风靡全球的网络游戏魔兽世界里,其开发者美国暴雪公司为部落方设计了一个独特的职业——萨满,并描述为:“萨满是氏族与部落的精神领袖。他们和灵魂沟通,有预知未来的能力,并在黑暗的年代里指引他们的人民渡过难关。

游戏中的萨满形象

世界上对通灵人的称呼是多种多样的。在古代中国,通灵的男性叫做觋,女性叫做巫;在西方宗教学上,又叫禁厌师、医巫、术士;圣经上称为祭师、先知、天使和圣者;一些地方则习惯叫做灵媒、萨满(SHAMAN)。萨满原始信仰行为的传布区域相当广阔,囊括了北亚、中北欧及北美的广袤地区。虽然在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均有不同的称呼,但国际学术界将其统称为萨满。

萨满信仰不是创生的,是在人类原始社会阶段自发产生的,它是一个世界性的文化现象,所以与宗教有所不同。它没有宗派、教祖或祖坛,没有具体教义、崇拜多种神灵,也没有专门的组织机构、集中固定的庙宇教堂和专门的神职人员。

在人类原始社会开始时,对自然感到恐惧和自卑的人们普遍会信仰神灵。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中,人们事常常要求助于神灵,因此巫术在当时广泛的流行。其职事具有很强的技艺性,于是从劳动者中游离出一批从事巫术的专职人员。在汉语中,用来统称这种现象的词汇是“巫觋”。

萨满与甲骨文

在年央视播出的由韩国广播公司(KBS)摄制的鸿篇巨制纪录片《东亚生态大勘探》中,记录了一个蒙古游牧部落在迁徙前,萨满将驯鹿的肩胛骨放在火堆里燃烧后,通过观察骨头烧裂的形状来决定行进的方向的片段。这种卜问吉凶的方式,与中国殷商时期的生活习俗几乎相同。

纪录片《东亚生态大勘探》剧照

商朝的人常常对生活中大事小事进行卜问,有些占卜的内容关于天气,有些是农作收成,也有问病痛、早生贵子的,而打猎、作战、祭祀等大事,更是需要卜问。占卜成了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朝廷设置了专门的机构和卜官。

甲骨文

龟甲和牛肩胛骨是商代占卜用的工具,甲骨文就是刻在甲骨上的占卜记录。占卜时,先把要问的事情向鬼神祷告述说清楚,接着用燃烧着的木枝,对深窝或槽侧烧灼,烧灼到一定程度,在甲骨的相应部位便显示出裂纹来。于是,占卜者根据裂纹的长短、粗细、曲直、隐显,来判断事情的吉凶、成败。占卜后,便用刀子把占卜的内容和结果刻在卜兆的近处,这就是卜辞。刻有卜辞的甲骨被当做档案资料妥善收藏在窖穴中,遂得流传于后世。因此甲骨上的卜辞成为研究商代历史的第一手材料,它反映了从公元前年到公元前年的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他们也是萨满

萨满是北方民族的原始信仰,起源甚早,在母系制度的社会里已经非常发达与成熟了。萨满差不多都是氏族领袖,被中原神化了的西王母,就是萨满兼酋长。

西王母画像

创造天圆地方的盘瓠学说的也是一位女萨满,“高辛氏有老妇居宫中,得耳疾,取之得物大如茧,盛瓠中,复之以盘,俄顷化为犬……”。这位老妇就是萨满,成为犬戎之祖。她对天地万物的认识有了新的升华,产生了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天地相合则万物生。

关于“萨满”的最早记录

萨满是我国古代北方民族的一种普遍的信仰,它产生于原始母系氏族社会的繁荣时期。古代北方民族或部落,如肃慎、勿吉、靺鞨、女真、匈奴、契丹等;近代北方民族,如满族、蒙古、赫哲、鄂温克、哈萨克等也都信奉萨满或保留一些萨满文化的遗俗。各族间虽无共同经典、神名(近亲部落除外)和统一组织,但都有大致相同的基本特征。

可以说这些古代民族的历史文化与现代民族的历史文化是一脉相承。宋代学者徐梦莘在其《三朝北盟汇编》中提到:“珊蛮者,女真语巫妪也,以其通变如神,粘罕以下皆莫之能及”,其中的“珊蛮”指的就是是金初的宰相完颜希尹。而珊蛮(Saman)一词,成为世界上第一次明确的、毫无争议的关于“萨满”一词的记录。

位于吉林舒兰的完颜希尹家族墓地

完颜希尹作为金朝著名的将军、丞相、改革者和女真字创始人,尽管在金熙宗朝被诬陷致死,但却被金朝后期的统治者奉为与孔子一样尊享祭拜的女真圣人。拥有这若干身份的完颜希尹,是女真族的萨满。

萨满的世界观

远古时代的人们把各种自然物和变化莫测的自然现象,与人类生活本身联系起来,赋予它们以主观的意识,从而对它敬仰和祈求,形成最初的宗教观念,即万物有灵。宇宙由“天神”主宰,山有“山神”,火有“火神”,风有“风神”,雨有“雨神”,地上又有各种动物神、植物神和祖先神……形成普遍的自然崇拜(如风、雨、雷、电神等)、图腾崇拜(如虎、鹰、鹿神等)祖先崇拜(如佛朵妈妈等)。

所以,在萨满祭礼中,有许多关于原始先民为战胜大自然霪威而表现出来的、顽强乐观的精神和崇高的理念,通过萨满优美的歌唱和欢快的舞蹈语言,模拟与天、地、风云、洪水、猛兽拼搏的各种舞姿,令氏族从火爆的萨满祭礼表演中,得到启迪,受到鼓舞,获得排除万难的无穷伟力。在萨满信仰中,对天的崇拜由来已久。《史记》《后汉书》等史书记载匈奴人在遇到天灾、疫病时要举行祭礼。

萨满信仰主张三界说,即天界、人界、地界。萨满是沟通人与神、鬼之间的代言人。他借助于奇特的仪式、服装、法器和特殊的社会地位,获得具有支配神灵的能力。

在萨满举行宗教活动的仪式上,所用的法器很多,如神案、腰铃、铜镜、抓鼓、鼓鞭等。在法器上都刻绘有各种神的图案,尤其是在神案上和抓鼓上古时候都刻绘有色彩丰富的神灵面具。

传承至今的满族萨满文化

如今,世界各地的萨满信仰正逐渐消失,在中国境内也已经很罕见,但在有些边远少数民族地区仍有保留。广义来讲中国境内仍存萨满信仰与萨满仪式的民族主要有:鄂伦春、鄂温克、锡伯、满洲、达斡尔、蒙古、赫哲、裕固、哈萨克、维吾尔、羌、土、纳西、彝、独龙、苗、瑶、佤、拉祜、僳僳、等。但在各民族当中对萨满的称呼却各不相同。其中,满族萨满是萨满文化的集大成者。

满族是生活在吉林省九台境内的世居土著民族。满族的先祖史称肃慎,西汉时称挹娄,南北朝时称勿吉,隋唐时称靺鞨。唐朝中期靺鞨七部的粟部兴起,满族先世建立了第一个地方政权——渤海国;宋代改称女真,生女真完额部首领完颜阿骨打起兵反辽,公元年建立第二个地方政权——金。明末,女真人努尔哈赤南下入关,击败了明朝。后来女真人改为满洲族,并建立了清朝。后金、清代以来,满族帝后与平民,均继承了祖先信仰供奉萨满教的传统。直到公元11世纪。清代以前一直在中国东北甚至蒙古地区大范围流传,清朝皇帝把萨满教和满族的传统结合起来,运用萨满把东北的人民纳入帝国的轨道,同时萨满在清朝的宫廷生活中也找到了位置。

百年前的满族萨满老照片

清初,努尔哈赤与蒙古贵族联盟,九台西部为科尔沁部落之郭尔罗斯前旗牧地,东部属打牲乌拉管辖。清代,宫廷所需要的鲟鳇鱼、东珠、鹿茸、貂皮、人参、海东青等均由打牲乌拉进献。

清朝建立乌拉打牲衙门以后,吉林作为乌拉打牲衙门的属地,曾一度出现过历时百余年的萨满文化的鼎盛时期,一直延续到乾隆年间。之后,萨满祭祀活动出现了较大的变革。

清乾隆十二年()曾颁布一道口谕,指出:由于满族入关和进京后,不断接受汉族文化的影响,说汉语识汉字已成为不可阻挡之势,满语就逐渐被遗忘了,而萨满教神歌都是用满语诵唱,充当司祝之人,用满语诵唱神歌也需要“由学而能、互相接受”。所以神歌中的错误甚多,因此就“命王公大臣等,敬谨详考,分类编纂,并绘祭器形式,陆续呈览,朕系加详覆酌定”。经过选择编纂为六卷《钦定满洲祭神祭天典礼》并编入《四库全书》,“与大清通礼相辅而行”,同时公布于世。

这一时期是有无大神祭祀的分界线,也就是说经过“分别编纂”后的萨满文化,大神祭祀就被删掉了,只保留了以祖先崇拜为主要内容的家神祭祀内容了。

  清康熙三十一年(年),俄国莫斯科大公的使节艾维尔特·伊斯布兰特·伊代斯和他的同伴亚当·布兰特一起访问了中国。在他们撰写和发表的中国旅行记中,第一次把满族的萨满介绍到全世界。面对未知的世界,两个青年在《中国旅行记》中用文字记载:“在中国的北方,有一个族群叫做满族。在他们聚居的地方,我们看到了一个由“SHAMAN”(萨满)主宰的神秘世界。”

萨满文化该去向何方?

这一次普通的旅行记录,掀开了世界宗教研究史的一个新的原点,这也是中国满族萨满第一次被世界所知晓。此后的三个世纪,学者们对萨满世界的考察和研究始终在持续进行。而面对着世界一体化的今天,从远古走来的神秘的萨满文化,将会走向何方?是与现代文明渐行渐远,还是朝夕共生?我们拭目以待。

长春九台萨满传承仪式纪实

年春节前夕,笔者来到了被称作“中国萨满文化之乡”的吉林省九台市,对胡家乡小韩村的满族石氏(锡克特里氏)家族举行的萨满传承仪式进行了探访和纪录。

九台地处长白山余脉,松花江畔,依山傍水,是土壤肥沃的鱼米之乡。曾是养鱼、采珠、猎鹿、挖参、捉海东青的理想之地。在清代,九台地区西部属郭尔罗斯王公的属地,东部为乌拉打牲衙门的属地。这里有丰富的原始遗址,辽金遗迹和明清遗存,乌拉国的最后国王——洪匡长眠在这里,康熙皇帝东巡吉林时曾在此渡江饮马,锡克特里氏最后一位神授大萨满石殿峰的奇闻趣事也曾为人们津津乐道。

据吉林省著名萨满研究专尹郁山介绍,锡克特里氏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现在汉姓石,取满文字头转音而来,石氏一族是辉发部部主的直系后裔。清朝顺治初年,石氏家族迁至乌拉辖地郎通屯,后来又迁至九台市莽卡,至今已有余年。由于九台地处打牲地域边缘,而且交通不便,传统文化受到外来影响和冲击较轻,因而石氏家族得以始终坚守着萨满文化以及家族文化,将民族特色与传统一直保持到今天。近年来,锡克特里氏家神祭与大神祭,由于保留得较为系统、完整且规范而获得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认同和推崇。时至今日,石氏家族已成为中国萨满文化的代表性家族。

石氏家族老屋

锡克特里家族的萨满祭祀主要是靠“教乌云”——即学习和培训的方式一代一代地传承,一辈一辈地延续。年1月13日至17日,石氏家族举行了隆重的萨满传承仪式,这距离上一次萨满传承已经间隔了71年。在5天的时间里,石氏家族在已有70余年历史的老屋和院落中完成了这次祭祖和萨满传承的全过程。

1、神灵的象征物

在母系氏族繁荣的时期,正是氏族宗教发展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产生了大量不同类型的女神。满族萨满萌芽于母系氏族社会初期,产生于母系氏族末期。当满族先民在采集、狩猎过程中接触到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又不能解释这些现象的时候,便以人灵观念为基础进行类比,把自然现象人格化,由此创造了最初的神。其中有动物神、女神群和妈妈神等。

佛多妈妈与奥都妈妈

走进石氏家族的老屋,抬头可见的是屋角上方缠着白色纸条的一枝柳杈,族人石文纪告诉笔者说:“那就是佛多妈妈”。佛多妈妈是满族萨满教中供奉最普遍的神灵之一。满语佛多意为“柳”,佛多娘娘全称为“佛立佛多鄂谟锡玛玛神”,汉语意思为“象柳树一样坚毅的子孙娘娘”,她是掌管人丁兴旺的福神。其形象多以柳枝为象征,一般插在堂屋东南角的立柱上。

佛多妈妈与奥都妈妈

在靠东墙的锅台上方,笔者又见到了一件骑着双马的奥都妈妈木刻形象。在满族古代关于战争的故事传说中,奥都妈妈是一位“双骥胯下骑,日行千里,夜行一百,来去如飞的女英雄。

“神旗幡达”和“大神树”

在石家老屋门前的小院正前方,一杆绘着家族徽记的飞虎黄旗在随风飘舞。此外还有八杆绘着鹰,雕,虎、豹,熊,野猪、蟒等图案的黄色旗帜,以四个为一列分立在院子东西两侧,这些代表了守护石姓家族的动物神形象,被称为“神旗幡达”。在远古时代,人们就产生了把自然物与人类生活本身联系起来的主观意识,从而对它敬仰和祈求,即图腾崇拜。除了崇拜这些动物神之外,还有与老屋门前小路成一线的“大神树”也是族人崇拜、供奉的植物神代表。

神旗幡达

大神树

神谱与神器

满族人心目中信仰的家族神,是通过其供奉的神位、神像、神偶、神案子、神本子、神谕、神谱来体现的。因此,对于神案子、神偶、神本子,满族人都是怀着神圣的敬仰并极为虔诚地供奉,并且代代相传。石氏家族的神谱含家神案子、大神案子两幅,木雕神偶(瞒尼)三十多尊;满语的《家神本子》、《大神本子》二册。这些神谱,常年装在神箱子里,连同烧香跳神所需的神器、响(乐)器等物,一并供奉在族中专设的堂子室内神箱架子上。

在石家谱房进门处,抬眼就能看见悬挂在墙上的大神案子,神案上供奉的是对家族做出突出贡献、并上升到“神域”的祖先。案子上有7位神,其中还包括长白山主。

谱房正中悬挂的大神案子

据石氏家族神谱所载;满族神祖,居住在“老白山”,其名号为辍哈占爷,他被满族视为神的首领。在石氏彩绘的家神案子中辍哈占爷是唯一的神像。家神案子是烧香跳神首先悬挂的,唯有布置妥当了神堂与神坛,各项准备就绪,这才能开始跳神。悬大神案子时,要由石氏家族第十代萨满传承人——石清真在案上摆香、摆贡,再由他手下的6个小栽力敬香。

石家供奉的瞒尼神偶,皆为木雕似古代男俑状,身上反穿带毛的猪皮衣裤。传说他们是满族祖先在母系氏族社会解体后,逐步过渡到父系氏族社会部落时期,能征善战较为原始的英雄神。

铜镜、腰铃和瞒尼神偶

2、萨满传承仪式

本次萨满传承仪式是石氏家族的头等大事,因为此次萨满传承距离上一次已经间隔了71年之久。凡跳家神必定要按着祖传的程序和依据家神本子来进行。现今的石氏家族成员里,并没有人看过70多年前的萨满传承仪式先法,所以这一次的萨满授予仪式,他们只能根据神本子的记载和族中长辈口头传承的大致描述来进行。

石氏家神本子所载的一场仪式的过程分别是:震米,南炕家神、西炕家神,换索(佛都妈妈),庆太平、出征、病灾、奥都妈妈、顺星、祭天(念杆子、给外头)等。因此,此次石氏家族萨满传承仪式也是严格按照古法以震米、打打糕、跳家神、换索、悬大神案子、抓猪、踩猪、领牲、摆健子、传承授予仪式、放神、跳神、跑火池、送神、祭天的次序进行的。

笔者目睹的第一场仪式是领牲和摆健子。1月14日下午三点钟,在石氏家族最德高望重的栽力——已经年过七旬的石清真的带领下,族人们将宰好的猪分成八块,下锅煮熟后,摆到槽盆中,供在神案子前,栽力们开始唱摆健子神词,之后由锅头将猪肉做成水头锅。

领牲

摆健子

晚上7点钟,石家人全体动员了起来,族人们聚集到老屋周围,一边叙旧攀谈,一边等待着整个传承仪式最关键的环节发生。片刻之后,石氏族人们及各路来访者被组织成两部分,一组人留在谱房里观看跳家神表演;另一组则守在院子里等候户外的跳神仪式。

聚集到一起的石氏族人

7点30分,仪式从石家谱房的阵阵鼓声里拉开序幕。在谱房大神案子前叩拜并请神过后,石家第十一代萨满继承者石忠多身系腰铃、手持抓鼓,在多位栽力(辅佐萨满的人员)的陪同下,迈着程式化的棱形步子,腰肢有节奏地晃动着沉重的腰铃,从谱房缓缓来到了院子正中的“七星斗”前。随着鼓声变得越加密集,已似昏迷状态的石忠多双眼紧闭,由一位栽力在背后支撑住,开始快节奏地抖动身体,这时,老萨满石清真开腔唱起了神调。一曲歌罢,栽力们的鼓点变成急促的“碎点”,一名栽力上前把一捆两头点燃的香递到石忠多双手之中,并按照三角交叉的形状排列好。随后,支撑身体的栽力骤然撤走,石忠多开始双手挥香,晃动着腰铃跳起舞来。在寂静的小村中,整齐震耳的腰铃声,时而整齐、时而急促的鼓声和粗犷的萨满神调所营造出的气氛颇具感染力,让现场的观者们激动不已。那在寒冬中略显悲凉的原生唱腔仿佛能将人们带入对历史长河的遐想,想象那一幅幅吉林先人在白山黑水间渔猎、征战、抗争自然的场景和画面。

萨满传承仪式现场

翌日,就任第十一任萨满的石忠多在进行放神表演

匈牙利学者迪欧塞吉,为《不列颠百科全书》撰写的辞条中写道:“萨满是一个演员,一个舞蹈家,一个歌手和一个整体管弦乐队”。通过他们严谨的表演,在娱神的同时娱人,最终达到人神同娱的目的。

萨满文化是我国北方民族文化的根基。满族烧香、萨满跳神仪式始终以一族一姓为单位,这也是是维系氏族血缘关系的纽带。在采访中,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孟慧英教授对笔者说:“萨满文化所传达的人类应该尊重自然的理念,不也正是当下社会的人们所需要的一种生存理念吗?

还记得雨楠、陈锐么?

他们是媒体人,是作家,是城市文化的爱好者、推广者。

而作为行者他们旅行的目的又会是什么呢?他们在旅途中又有哪些有趣的事情发生呢?

八月《行者对话》以全新的面貌重新回归这个城市的舞台,以新的方式与您见面,分享他们的旅游奇遇,分享他们的在路上——









































北京专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吡美莫司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ulanzx.com/slsgr/1020.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